四川有一个墓碑,党徽倒悬

四川日报 2021-04-05 13:00 53555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2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于坐落于此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其中无名烈士17225位。

这里也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红军烈士集墓前,矗立着一块墓碑,墓碑上刻有一枚倒悬的党徽,寓意为“党徽低垂,全党同悲。”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红军墓碑上党徽倒悬有特殊含义

这块墓碑是1934年7月,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并题写碑文。

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碑

青绵石打造的墓碑,由碑帽,碑身,碑座组合而成。红色的碑身正中竖刻着“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刻有联句,上联是“为工农而牺牲”,下联为“是革命的先驱”,横批是“万世光荣”。张琴秋的笔触,字字苍劲,却又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碑身两侧,镌刻着手枪,步枪,麦穗,向日葵等实物图样。

“打造墓碑时,张琴秋取下自己的配枪,贴在了墓碑的一侧,让工匠直接摹刻在了上面,她想用这种方式陪伴她的战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说。

墓碑的两侧,各有一门用石头雕凿的迫击炮,象征着烈士们永远进击,永不休止的钢铁意志。

站在墓碑前,薛元勋缓缓讲述,指着那方倒悬的党徽说:“它有特殊的含义,党徽低垂,全党同悲。”

《源泉》雕塑

1935年2月底,红四方面军奉命策应中央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西渡嘉陵江,开始战略大转移。

1935年4月底,当地地主王笃之随国民党清乡委员会卷土重来,带人推翻王坪烈士墓碑,掘墓毁棺,并焚烧了烈士的遗骨。他们离去后,当地老百姓就又将烈士们的遗骨收敛重新安葬。

王笃之还想毁坏墓碑,在他计划得逞之前,他家的长工联合其他当地群众10余人,冒着生命的危险,连夜将墓碑深埋在村内的一处冬水田内。

尽管“还乡团”对村民严刑拷打,但他们始终没有说出墓碑的下落。

这块英雄的墓碑深埋地下长达16年。

1951年,一位老红军到王坪吊唁战友,提及这里曾经有一块烈士墓碑。在当地村民指引下,凝结着数以万计将士鲜血的红军烈士纪念碑,重新落座原位。

红军战士亲手

为牺牲战友修建的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位于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一座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2万余名将士长眠于此。

透过黎明前的薄雾,似乎仍能听到80多年前,红军在此发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呐喊。

当年,将士们掩埋完牺牲的战友,踏上长征之路。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后,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这里,当时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

1932年12月21日,根据形势发展和战争需要,组建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说,红军进入川陕后,几乎每天都在打仗。“先后经历了上百场战斗,巴中当时总人口约120万,参加红军和脱产地方武装的就达12万人。到新中国成立,参军的巴中儿女仅幸存万余人。”

1932年12月,四川军阀“六路围攻”川陕苏区,王坪村因地势险要,树木丛生,易于掩护,红四方面军在1934年1月,将总医院迁驻于此。

薛元勋说,随着战事的加剧,伤员日渐增多,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天就有五千多名伤员被送进总医院。

当时,总医院内医疗物资极为缺乏。医院的中医部组织了十几人的采药队,每天上山采药,山中的药草几乎被采空,但仍有大量的红军重伤员因伤势恶化而壮烈牺牲。

薛元勋说,最初在医院内牺牲的红军烈士用四平头棺材入葬,每座烈士墓前立一块木牌,上书烈士姓名、籍贯、职务等。后来牺牲人数的增加,老百姓自发卸下自家的门板、楼板,制成木匣,一个匣子里装两名烈士的遗体安葬。后来,木料也不够用了,便以竹席裹着四、五名烈士的遗体安葬。

“最后,竹席也不够用了,牺牲的红军只好采取软埋,有7823名红军烈士被安葬一个墓穴之中。”薛元勋说。

1934年7月,为纪念牺牲的英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修建烈士墓,这就是“红军烈士集墓”。

这里便成为全国唯一由红军亲手为牺牲战友修建的陵园。

11428方无名烈士墓碑

在红军烈士集墓的背后,是一片的无名烈士墓。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无名烈士墓

1951年,通江县人民政府恢复了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王坪红军烈士墓”改名为“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陵园”,2002年民政部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2011年7月—2012年4月,陵园进行了进一步地修缮,在修缮的同时,通江县将散葬在全县23个乡镇的50处散葬烈士墓17225名红军烈士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至此该陵园便有了如今的规模,共安埋红军烈士25048名。

薛元勋说,虽然这里有17225位烈士的遗骸,但墓碑只有11428块。“我们在迁葬的时候发现有的一方墓穴里掩埋着两具,甚至三具烈士的遗骸。迁葬过来,我们也保持了原貌,将他们合葬一起。”

这些烈士都没有留下姓名,所以他们的墓碑上只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无名烈士墓

这里位于半山腰处,抬头仰望,一块块、一排排、一列列墓碑,一直排列到山顶,这是他们最后的军姿。

记者采访得知,无名烈士墓碑的造型源于红军当年的设计。

薛元勋说,在修缮陵园时,他们在附近的大城寨烈士墓遗址内发现一块墓碑,碑身无字,上面只有一颗五角星。

红军打造的墓碑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块墓碑。五角星位于碑顶,浮雕式,古朴、庄严。仔细去看,墓碑上的部分区域已经打磨平整,仍有大部分碑身尚未打磨。

“我们推测,这块应该是尚未制作完成,当时战事紧急,军队需要立即转移,这块墓碑就被掩埋在墓前的土地里,它应该也见证了红军在通江最后的时刻。”薛元勋说,“因此我们以它为原型,设计了无名烈士墓碑,这是我们对先烈的致敬”。

薛元勋说,迁葬时,没想到最大的“阻力”来自当地的老百姓,“当时通江总人口不到23万,就有5万人参加革命,几乎是户户有红军,家家有烈士。”薛元勋说,他清楚地记得有一位老大爷拽着他的袖口问:“把这些墓移走了,我们要到哪里去祭拜自己的先人呢?”

为此,陵园做了两个安排,在原墓葬位置树立纪念碑,供当地群众凭吊追思;在陵园内,同样立碑,上面刻着原墓区的位置、烈士人数、所属部队,以及参战情况。

2012年5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完成改建和扩建,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分布着英烈纪念墙、英勇烈士墓、无名烈士纪念园、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等纪念地。如今,这里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永世长存 永远缅怀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