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城市和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月21-22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等机构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在蓉举办。
据统计,此次大赛自2017年7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73个高校报送的228件参赛作品。大赛经过四个分赛区的初赛选拔以及大赛评审委员会的复赛评审,共确定了62个高校的112件作品参加决赛阶段比赛。
封面新闻记者在比赛现场了解到,造型各异的参赛作品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驻足观看。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2022年京张铁路动车组内室设计”项目便是为2022年冬奥会设计的主题列车,团队根据运动员、观众、媒体等不同的群体设计了不同的主题车间,融入了信息交互可进行实时的赛事报道。同时,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动车组内室设计也更多地融入了中国元素,项目负责人叶君说:“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智能化高铁的同时,也希望借此将中国的京张文化、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还有一些项目关注到了特殊的群体,如“未来迷你个人交通工具”这款贴地式底盘的个性化未来出行工具,就关注并解决了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上下车困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来自清华大学的“Centaur—共享出行城市概念电动车”;来自复旦大学的“脑波意念与骨骼追踪协同控制系统——人马座机器人(myRobot)”;来自同济大学的“未来城市智能物流系统(Intelligent Delivery System)”等作品均让人眼前一亮。作品关注的重点也涵盖了交通系统的消音、车辆的停放、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能源等方向,处处可见设计者的用心。
据介绍,决赛主要分为现场评审及问辩、评委会合议两个环节, 第一个全体评委会成员将分为4组,分别对A类“交通•未来”主题宣传作品、B类交通工具及交通设施设计、C类交通工具模型制作、D类“交通•未来”概念设计作品进行评审和问辨。而第二个环节将根据现场评审及问辩情况,评审委员会汇总各位评委评分后,确定各奖项最终归属。
最终,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的深海运载器——海底拓荒者号”项目获得特等奖;ABCD四类作品评选也新鲜出炉,武汉纺织大学的“交通路、未来路”与西南交通大学的“未来交通•丝织”获得A类作品第一名;安徽理工大学的“基于高耐波性与稳定性的海上巡逻与搜救无人船”和武汉理工大学的“基于矢量推进的航行姿态可调多功能溢油回收船”获得B类作品第一名;聊城大学的“自调式越野仿生车”获得C类作品第一名;上海交通大学的“冷鲜云”智慧冷链运输体系设计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可变浆距水下航行器获得了D类作品第一名。
“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经过两届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新竞赛活动,和助推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一带一路”的重要实践。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晓蓓 见习记者 周丽梅 摄影报道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