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李淮:蒸馒头

封面新闻 2019-07-01 18:14 38069

□李淮(德阳)

17岁那年冬天,在河南济源县一排普通平房里,我学会了蒸馒头,蒸四五十个人每天早餐吃的白面馒头。

当炊事班的黄班长给我讲解并示范做馒头的全部过程时,我觉得这件事情并不复杂。但对那个直径三尺的竹编大蒸笼,我有些畏惧。因为那个大蒸笼在装满馒头时又沉又重,我怀疑自己能否像班长那样应用自如地把大蒸笼端上端下。

在跟了黄班长做过两次馒头后,我开始单独值早班了。这意味着,由我一个人单独打理部队小医院四五十人的早饭了。

头天晚上,黄班长教我用湿煤渣封好大炉膛里的火,然后在大面板上把第二天早上要用的面粉揉好,用一块干净的罩布搭上。早上4点多钟(本来可以4点半到5点起床的,但第一次独立做饭,必须早早上班,以免手忙脚乱),闹钟不客气地把我叫醒。我不顾刺骨的寒冷,麻利地跳下床,穿好衣服,简单梳洗后,忙忙的,直奔炊事班。

穿上白色的工作衣,用一根粗粗的生铁棍子捅开炉火,先将蒸馒头的水烧起来,然后洗手,揭开覆盖在面团上的布,用菜刀切开面团,闻一闻,看一看,看切开面团的横切面气孔的大小,闻闻面团发酵的程度来确定放碱的轻重多寡。碱放多了要蒸成黄馒头,碱放少了面发不起来,只能蒸成死面馒头。如果碱放得恰到好处,温度也适中,那馒头蒸出来是又白又大,吃起来又鲜又香,还微微有些回甜。

图片来自网络 

那天早上,面发得很好,我使劲揉着面团,搓成一个个长长的圆条形,再用菜刀剁成一个一个大小差不多的面团。先把菜油用小毛刷子薄薄涂一层在蒸笼的底部,再把剁好的面团均匀地摆放到蒸笼里去。等大锅里的水一烧开,我就把蒸笼一格一格放进锅里。

水开了后,看看大闹钟,蒸了20分钟,馒头熟了。我揭开蒸笼盖,哇,好极了!大白馒头一个一个排列整齐,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股股麦香味道直冲脑门,甜香甜香,马上就想吃一口。

图片来自网络

但那个直径三尺的竹编大蒸笼真是很沉很沉,很重很重,我用尽了全身力气,硬是把大蒸笼一格一格端了下来,两只胳膊劲不够用,我就把蒸笼的一边贴紧腰,两只胳膊加上腰的力量,才端下来大蒸笼。

大蒸笼是端下来了,只听喀嚓一声,别在军装口袋里的一支钢笔立马断成了两截,墨水悄然洇湿了我的衣服口袋。从此后,上早班时我再也不在衣服口袋里放笔了。那一天早上的汗水没有白流。当看见战友们吃着我亲手做的白面馒头时,我高兴得直想哭。

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喜悦,也有败走麦城的无奈与伤感。一次上早班,因为天下大雪,穿的解放鞋鞋底有雪,在放大蒸笼时,脚步打滑,竟把大半蒸笼好的馒头倒进了滚开的蒸锅水里,又没有了发好的面团做储备。那天早上,明显馒头不够吃,气得我偷偷地在人后抹眼泪。

还有一次,没把握好面团放碱的分量,碱水放多了,蒸了一大锅黄馒头。看见早餐剩下的一堆黄馒头,战友们没有吃饱饭,个别人又戏谑说今天早餐馒头怎么得了黄疸性肝炎时,我转过背就哭了,跑进宿舍里伤伤心心地哭,谁劝也不管用。

那一次失败后,我就特别注意,处处留心学习,不敢有一丝掉以轻心。在以后蒸馒头的日子里,再也没有出现过蒸黄馒头的情况了。

【作者简介】

李淮,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阳市作协会员,德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德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作品散见于《散文家》《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晚霞》《四川散文》《《德阳日报》等报刊杂志。已出版散文集《风景这边独好》《读客》。作品获2016年四川散文奖。喜欢写作,就像阳台上种花栽菜一样自然。

【“时光”栏目征稿启事】

讲真实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数控制在1200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