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揭开长子响铜乐器久负盛名的“秘密”

封面新闻 2019-10-19 18:07 36544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锣、鼓、镲,是我国民间在庆典活动及戏剧伴乐中不可缺少的三种打击乐器。除鼓之外,锣和镲又属金属制作的乐器,也称响铜乐器。山西长子县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是中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其手工制造响铜乐器的历史悠久,从唐贞观元年(627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享誉天下。

10月19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系列活动中,不少市民及游客在非遗传承人郭岩峰的示范下,现场感受长子响铜乐器“工匠技艺”的奥妙。只见,他右手持小锤子在不停地敲打手中的“准锣”,隔一会儿再拿起锣锤敲击一下听听发出的声响。“现在正在为这面锣整形,让它达到平度均匀、厚度均匀、锣光大小均匀。锣中间最薄,最薄的地方厚度只有50丝(1毫米=100丝)。”

郭岩峰正在为锣“整形”

已经有24年制作经验的郭岩峰说,响铜乐器讲究“均匀”,包括7道制作工序,即:铸坯,锻打,成型,热处理,整形,抛光,校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锻打和定音两个环节,锻打是基础,定音是关键。在锻片时,要有4个人共同抡锤锻打来确定一件铜乐器的厚薄和平整度。定音是最后一道程度,也是难点,一个好的定音把式必须熟悉各种戏剧的曲调,有丰富的乐理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要掌握这项技术,不仅在学徒期间要有一定的悟性,而且出徒后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全把式最少也得五六年才能学成,有的学了十多年都学不成。” 郭岩峰专为晋剧G调马锣定音,因为这项工作很难用量化标准来表示,全凭耳朵来听,耳聪定音才好,所以有些技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评论 1

  • fm569118 2019-10-20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