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委员汪轶:建议把成都打造成中西部“创投之都”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06 16:20 35378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成都提出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里,特地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书写了“筑梦”篇章。要让青年在成都“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就业有机会、情感有归属。”

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科技服务集团副总经理、成都技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汪轶也注意到,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里,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里,着重提到夯实人才支撑,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说明成都市委市政府对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以及作为创新主体的巨大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对于年轻创新创业者的起步和发展,除了政府以外,创投机构也能发挥重要的支持和帮扶作用。“创投,不仅是‘投’,更多的是‘服务’,不仅解决资金问题,还能帮助创业者个人或企业对接资源和完善管理。”

在成都市两会期间,他带来了关于成都市打造中西部“创投之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提案。“如果成都能聚集培育众多的创投团队,完善相应的机制,将迸发不可估量的力量。”

发挥私募股权投资作用

提升本土科技创新动能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经济动能转换,需将更多资源转向新兴领域、科技领域,科技发展是大势所趋。“而科技创新、转化、培育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加持,创业投资对早期科技创新尤其关键,这就必然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的重要作用。国内相关城市均提出了大力发展区域创投行业,助力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汪轶指出。

近年来,成都市加大对创投行业支持力度,创投机构快速发展。

他举例,截至2020年10月,注册地在成都市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共386家,管理基金885只,管理基金规模达1316.74亿元,投出项目1306个。创业投资活跃度领跑中西部,成都正在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投之都”。

成都市创投行业也存在着相关问题。其中包括了成都本土投资机构缺失、市内基金管理机构较少、管理基金规模较小。

“而且国有创投机构在市场化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存在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资本放大及引导功能。融资事件多集中于中后期项目,初创企业融资难度大,对早期科技创新引导稍显不足。”汪轶表示,根据披露的信息来看,成都市本土融资事件偏少,与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的地位不符,本土科技创新动能需进一步提升。

打造本土知名创投品牌

支持进入科技重点赛道

基于上述考虑,汪轶在提案中建议,要打造本土创投知名品牌,培育创投产业。

其中,就包括了实施5年期创投机构培育计划,力争在天使投资、VC、PE阶段打造3家在国内具有知名度的品牌机构。汪轶认为,还应设立成都市本土创投机构排行榜,针对创投机构管理基金规模、投出项目上市数量、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进行评分并排名,对当年度排名前10名的创投机构,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国有资本优先安排参股合作设立子基金,甚至每年对上榜前三名进行奖励等。

同时,将普遍性鼓励政策转化为针对性支持措施,支持本土创投机构做大管理规模。“例如对我市股权投资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创投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00万元。”汪轶建议。

不仅如此,他认为支持创投资金进入重点赛道,对助力成都市优势领域科技创新也很重要。

“支持重点赛道科技创新,针对计算机设备及应用、生物医药、国防军工、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清洁能源等成都市重点产业领域,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核心的新经济领域,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母基金等财政资金引导,在天使投资、VC、PE阶段分别设立专项投资子基金,对成都市重点支持产业领域创新企业形成全周期的支持。”同时,他建议提升财政资金引导功能,对于在成都市重点支持产业领域投资额占总投资额70%以上的创投机构,允许政府引导资金、国有资本优先提供资金支持,合作设立专项投资子基金。

汪轶也建议,还要完善创投服务体系,增强创投资本运营效率。“打造市级创投机构服务中心,建立联通创投机构与科研院所、产业功能区、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的信息对接机制。”

他尤其强调了要拓宽创投机构募资渠道,畅通创投机构退出通道。“支持股权转受让基金(S基金)市场创新发展,设立成都市市场化S基金母基金,与财富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合作设立S基金。并且支持成都市创投机构与有条件的上市公司、产业集团对接,打通产业链并购渠道,丰富股权投资退出渠道和方式。”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