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小学作业不出校门”,可能吗?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04 18:15 37051

□ 蒋璟璟

2月4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的一年,教育部将重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他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央视)

“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的表述新则新矣,其核心逻辑还是很熟悉的。从限制“作业完成时间”,到明确“写作业的场所空间”,所传递的无非是主管部门以精准化、定量化的管理,来强化前端引导的考量。而参照过去的实践经验,这一新举措的效果,或许还有待检验。

事实上,严格控制小学生作业负担,从来不缺规定。比如说,许多地方都发文要求“公办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不得给学生书面作业,三年级以上作业量不能超越一小时”。以事后的视角审视,这类条款明显是存在严重漏洞的。首先,缺乏必要的“检举”机制,学生们放学回家后,到底有没有作业、作业量是不是“超时”,主管部门是没办法准确掌握情况的;再者,也没有精准的“度量”标准,作业时长因人而异,习惯不同、学力不同,写作业耗时也就不同,难以一概而论。

从规定“作业时长”,到指定“作业场所”,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换而言之,就是“小学阶段作业必须在校内完成,不带作业回家”。教育部之所以在现阶段抛出这一“新方案”,自然是有其考量和支撑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广泛铺开,使得“在校做完作业”有了实施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小学作业”的根本性变革,也即从“家庭作业”变成了“在校作业”。因其“在校”,故而总体可控。

把作业留在学校,这势必便于教育主管部门动态掌握、有效调控,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看到孩子“回家没作业”,家长们难免又会心中没底、忐忑不安了。“家校共育”讲了这么多年,很多家长们早已习惯了监督作业、批改作业了。这波一下急转弯,“小学作业不出校门”了,少不了会有一个适应期。适应不好,那么大概率又会走上“学校减负,家长加压”的老路了。

当我们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课后作业”,那么就必然要为“家校共育”注入新的内涵,就必然要为家长设计好新的角色。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各环节密切衔接、步调一致,课业减负才能彻底落实到位。

评论 4

  • fm1492207 2021-02-07

    这样

  • fm1492207 2021-02-05

    这样

  • 七色年轮1294503 2021-02-04

    早该管理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