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都诗歌年度报告出炉:在危机中见证诗歌的温暖与力量

封面新闻 2021-01-13 15:39 39325

文/成都市作协诗歌专委会 (执笔人:李永才 银莲)

2020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成都诗人又一次展示了诗歌的温暖与力量。穿行于巴山蜀水,扎根于天府厚土的成都诗人,始终是中国诗歌的中坚力量,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生力军。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构建新格局,成渝经济圈城市群崛起,万众一心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宏大时代背景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时刻,成都老中青三代诗人持续发力,传承巴蜀文脉,重塑精神自我,以世界眼光,关注新时代人类共同的命运,不仅对人类灾难予以精神层面的剖析与反思,而且对人类面临的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予以诗学意义上的审视与回应。

一、诗歌作品:高原中见高峰

回望2020年,成都诗人以深厚的巴蜀文化积淀和敏锐的诗学眼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抒写成都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图景和安逸闲适的日常公共生活。诗歌作品量质并举,有高原,也有高峰。充分凸显了成都作为中国诗歌重镇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标杆。一年来,成都诗人展现强劲的创作实力,诗歌作品先后刊发于《诗刊》《人民文学》《民族文学》《星星》《诗选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草堂》《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主流媒体。例如,梁平的《我的南方不是很南》(组诗)刊发于《扬子江诗刊》2020年第1期,《一首迟到的诗》刊发于《诗刊》2020年3月上半月刊,《点燃寒星》刊发于《上海文学》2020年第10期,长诗《重庆书》荣获第九届中国长诗成就奖,《天高地厚》(组诗)获北京文学奖,此外还获得安徽紫蓬诗歌节金紫蓬诗歌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何苾的《用曙光铸一把钥匙》刊发于《诗刊》2020年3月上半月刊。熊焱的《夜晚的羞愧》发表于《人民文学》2020年第2期,《磁器口》发表于《诗刊》2020年第4期上半月刊,《汉语的诗篇》发表于《钟山》2020年第4期;《当爱来到身边》发表于《十月》2020年第6期。凸凹的《水房子》(节选)刊发于《星星》2020年第12期,《草木诗系列》(8首)刊于《诗歌月刊》2020年第12期,《节气诗十二行》(24首)刊于《诗潮》2020年第11期。尚仲敏的《尚仲敏诗选》刊发于《诗潮》2020年第11期,《尚仲敏诗选》刊发于《诗刊》2020年12月上半月刊。李永才的《湖畔版的新区》(组诗),刊发于2020年5月19日《华西都市报》第13版。并获成都市“银杏杯”文创作品大赛一等奖,《乡村素描》刊发于《诗歌月刊》2020年第9期,《乡村素描》(组诗)发表于《广西文学》2020年第10期。杨献平的《西北望》(组诗)刊发于《绿风》2020年第6期,《对面》(十首)刊发于《芳草》2020年第1期,《豹子及其他》(七首)刊发于《中国作家》2020年第9期。老房子的《洛阳桥》(4首)刊发于《十月》2020年第2期,《庚子初年纪事》(组诗)刊发于《诗潮》2020年7期,《包谷酒,履历表上的同乡人》刊发于(《广西文学》 2020年第10期。赵晓梦的《让他们安静地睡一会儿》刊发于《诗潮》2020年第3期,《隔着一道门的夫妻战疫》刊发于《诗歌月刊》2020年第2期,《敦煌经卷》(节选)刊发于《诗刊》2020年7月下半月刊。李铣的《脑海中的鱼》(组诗),发表于《绿风》2020年第5期,《读史》《旧历》发表于《四川文学》2020年第10期。吕历的《穿过夏天的一块冰(组诗)刊发于《延河》2020第5期,《回声》(8首)刊发于《四川文学》2020年第5期。李龙炳的《乡村之书》(6首)刊发于《雨花》2020年第3 期,《这么多嘴唇和月亮》刊发于《诗潮》2020年第10期,《石头的哲学》刊发于《草堂》2020年第5期。王国平的《春风里》(五首)刊发于《诗刊》2020年6月上半月刊。马嘶的《进山》( 八首)刊发于《诗刊》2020年9月下半月刊, 《不与他人同巾器 》(七首)刊发于《江南诗》2020年第3期。桑眉的《永远做那画中人》(组诗)刊发于《江南诗》2020年第5期,《桑眉的诗》(组诗)刊发于《作品》2020年第12期。

从著作出版来看,一批诗集在各级出版社出版,例如,梁平的《时间笔记》(花城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是梁平的第12部诗集,评论家认为这是继《重庆书》和《家谱》之后的又一巅峰作品。诗中的理想主义精神,以及诗人在追求此理想过程中的率真、坚忍、无所不及的姿态令人深省。诗集中的《耳顺》《盲点》《欲望》《石头记》等充满了突围的隐喻和寓托,真正地书写了人间烟火。柏桦的抒情诗集《夏天还很远》(北岳文艺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收录了白桦创作的抒情诗歌200余首,全书分为《礼物》《年少是一种幸运》《祖国或前世今生》《今夕是何夕》等八辑,从1981年至2019年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银莲的《在月亮上醒来》(宁夏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是作为2020年度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的作品,也是作者继2019年出版《爱在成都》之后又一部倾力书写诗意成都的真情之作。四川大学教授曹顺庆为该书写序。吴小虫的《一生此刻》(作家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花期》(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是80后诗人吴小虫新近出版的两部诗集,“内心的召唤是灯塔,牵引着吴小虫往前,往更开阔的诗歌天地走去。”让他的诗歌创作从青涩走向成熟。还有何敏得的《诗意栖居在故乡》,(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张力芸的《青青陌上草》(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李自国的《2018—2019:我的灵魂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刘玉霞的《雪是一种空白》(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年7月),其然的《心中有爱就是诗》(团结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易杉的《黑蜜 黑蜜》(团结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郁创的《聆听火焰》(团结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等纷纷呈现在成都诗歌创作的成绩单上。

从诗歌评论来看,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专题评论文章《以诗为史 以史为诗——读彭志强诗集〈二十四伎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9月10日07版发表),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转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曹顺庆《评银莲的诗》(《星星》诗刊理论版,2020年第2期发表)。杨清发的评论文章《静虚容万象——评何苾的诗集〈无边的苍茫〉》刊发于《四川诗歌》2020年春季卷。王学东评论《李铣的诗》文章《今生今世的光与热》(《四川诗歌》2020年6月,夏季卷发表),易杉评论文章《曹东诗歌语言艺术的可能性》(《草地》2020年第 1期发表),《公共事件与诗歌书写的可能》(《星星·诗歌理论》,2020年第3期发表),《以瓷论道和乡村理性诗歌的表达》(《四川诗歌》2020年6月,夏季卷)。向以鲜的诗歌随笔《口语诗的缘起与变迁》(《诗刊》2020年第5期上半月刊刊发)。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成都城市诗歌文化品牌中两个在中国诗坛具有卓越影响力的诗歌刊物,《星星》和《草堂》诗刊,始终坚持先锋性与多元化的风格,继续在现代诗歌的整体性和方向性上深入探索,与此同时《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都辟有诗歌栏目,《四川诗歌》《诗领地》《零度诗刊》等民间诗歌刊物,各种报纸文艺副刊的诗歌栏目以及异军突起的新媒体都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为讲好成都故事,体现成都表达,彰显成都魅力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诗歌活动:多彩中见亮色

2020年成都诗歌活动丰富多彩,亮点纷呈。各级作协和民间诗歌社团开展了一系列诗歌活动。例如,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落地成渝两大城市群,成都重庆双城诗歌联动;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聚集海内外诗歌精英, 持续推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进程;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特聘首批研究员,第三届《草堂》诗歌奖评奖、颁奖仪式成功举办;第五届华语诗歌春晚成都分会场暨成都诗歌音乐季活动吸引诸多校园文学社团参与;武侯中秋诗会、首届都江堰熊猫谷诗会,彭州端午诗会,邛崃“天兴杯”全国端午诗歌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及《水上的献词》首发式,第二届西江河乡村诗歌节,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萃集国内外优秀诗人,凝聚诗歌精神,彰显诗歌力量,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添砖加瓦。2020年具有特色和代表性诗歌活动有:1月13日, 第五届华语诗歌春晚成都分会场暨2020成都诗歌音乐季在成都少城剧场举办,活动由成都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华语诗歌春晚”组委会主办, 200多位成都诗人、朗诵艺术家及诗歌爱好者参加了活动。《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文艺广播、“封面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媒体报道了这次活动。3月20日,成都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与百度APP成都频道联合主办为期60天的“守望春天·在成都读诗”大型诗歌朗诵公益活动在百度首页上线。10月25日,“第三届草堂诗歌奖”在杜甫草堂举行颁奖礼。诗人李琦获“年度诗人大奖”,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波获“年度诗评家奖”,诗人李南、古马获“年度实力诗人奖”,诗人王子瓜、金小杰、玉珍获“年度青年诗人奖”。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出席活动。11月28日,《四川诗歌》冬季卷审稿会暨作品研讨会在彭州举办。活动由《四川诗歌》杂志社与彭州市湔江诗歌学会联办,得到了彭州市政府、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市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彭州市副市长徐苒鑫,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机关党委书记文嘉兰,市图书馆馆长张丽出席,市文化馆副馆长、湔江诗歌学会会长郑兴明,《四川诗歌》编委会主任李永才,主编金指尖以及陈小平、亚男、李斌、郭毅、易杉等诗人参加了诗歌研讨会。12月9日至10日,“2020 ·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诗歌周以“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为主题,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草堂》诗刊等承办。吉狄马加、平志英、侯志明、梁平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康伟、霍俊明、蓝蓝、阎安、林雪、康伟、李云、刘川、张予佳、蓝蓝、老房子、尚仲敏、喻言、阿库乌雾、凸凹、李永才、刘泽球、吕历、李海洲、何房子、唐力、张远伦、马嘶、罗铖、彭志强、王志国、熊游坤、程川、千野、熊焱、桑眉、李龙炳、李浩、安然、布木布泰、施施然、安谅、宋尾、包苞、余真、吴小虫等国内优秀诗人,以及俄罗斯诗人鲁登科·瓦列里、伊琳娜·丘特诺娃、唐曦兰(巴达列娃·阿娜斯塔西亚),巴西诗人永思源,哥伦比亚诗人李戈,美国诗人小易,斯洛伐克诗人马里昂·马霍等共60余位诗人参加活动。诗歌周期间,举办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诗歌表达”、“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论坛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12月23日,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在四川大学江安新校区举行仪式,为尚仲敏、向以鲜、邓翔颁发了特聘研究员证书。三人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学生诗歌运动的践行者和见证人,至今活跃在中国诗坛的优秀诗人和学者。成立于2018年的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著名批评家李怡和成都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梁平担任双院长。目前,正着力筹建中国(四川)诗歌文化研究与普及基地,设立驻校诗人制度,使学生在与诗人的接触过程中了解诗人的思维方式、把握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的脉搏。

三、诗歌主题:危难中见精神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灾难来临,诗歌都从未缺席过。在中国尤其如此,每逢疫难,诗歌都成为全民抒发情感、激励人心的方式。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新冠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家国罹难,诗歌何为?“在这个需要呐喊的时刻,诗歌不能缺席/必须在场,像勇猛的战士,去挑战死亡的威胁/那些逆行者,以及受难者,不仅需要药物,更需要信心和勇气”,(田湘:《我不能给诗歌戴上口罩》)。正如诗人梁平的诗所言:“一个诗人在这个春天保持沉默/如果把沉默引以为至高无上/比一个战士临阵脱逃,更羞耻。”(《这个春天为什么不能写诗》)。这些抗疫诗歌,饱含着情感和思考,带着生命的热度与体温,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肺腑的精神力量。诗歌虽然不能治疗疫疾,但其中涌动的情感暖流,能够抚慰人心。

在这种时刻,我们体会到诗歌的力量。诗歌的力量体现在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照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当疫情发生后,成都许多诗人,以这样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这样一种宏阔的精神向度,投身于尊重和维护生命的行动中,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凝聚人心,面对挑战。感人心者先于情,移人志者深于义。大爱与大义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歌在大灾大难面前,即便显得徒劳和无用,但它让我们眼睛里有光亮、灵魂里有信心、生活里有勇气。“让我们把全部的爱编织成风,/送到每一个角落,以人类的名义。/让我们用成千上万个人的意志,/凝聚成一个强大的生命,在穹顶/散发出比古老的太阳更年轻的光。”诗人吉狄马加的《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饱含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深情地书写了全民抗疫的生动实践。

当我们面临荆棘丛生的现实苦难时,诗人有责任、有义务记录当下,不仅给读者,也给自己创造不一样的精神世界、不一样的个人生活。“向死而行者,逆光而生/他们以生命的名义交出生命,托起生命/那些滚烫的指纹/是泣血的灯语/也是燃烧的十字/是国家的心跳,也是民族的脉动。”吕历的《致敬,向伟大的公民》,情真意切,带着生命的温度,具有感人肺腑的精神力量。这是诗歌的力量,让我们改变对生命的认知。诗歌变成了生命的一个遗存,变成了对生命的挽留和纪念。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富有悲悯情怀的诗人,纷纷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心怀、传递真情,表达对广大医疗工作者的敬仰和礼赞。如诗人李永才的《赞白衣天使》这样写到:“每一个窗口,都是深不可测的漩涡/无数的小船,在风中摇晃/谁能为他们鼓起风帆?只有你/——白衣天使,像如约而至的春风/为他们鼓起生命之帆/我在城市的漫游里,看到了窗口的白云/她春光一样闪现,那么饱满而轻盈。”诗人刘红立的《白衣执甲,川军逆行》:“那张信心满满的笑脸/我们记住了她的名字/也记住了一句古话:蓄力一纪,可以远矣。”诗人赵晓梦的《你的脸》这样写道:“把自己深埋在疼痛里的这张脸啊/你是这个冬天最亮的光/……如果你看懂了这张脸/便会有无限憧憬的力量。”诗人银莲的《给武汉写一封信》:“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有负重的肩膀/每一个勇敢的人/都有自己的担当”。这些诗歌体现了生命的张力和人性的美好,具有凝聚人们的精神意志,激发人们不惧危难、共克时艰的力量的作用。

今天我们谈论“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话题时,我们了看见诗歌的可能性,看见了诗歌的力量。诗歌通过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内心,改变世界的模样,改变未来的模样。我们以未来的眼光看今天。诗人要站在后疫情时代这一时间点上,回忆我们经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当中,放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去看待和思考。“当我们需要超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界限,超越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种族之间的界限时,我们要去建构起一种共同的认知,也可以说是某种信仰。”(陈楸帆语)在这种信仰之上,人类可以存在并且有希望去突破我们自身以及时空的界限,去到更遥远的地方。这场全球应对疫情的实践更强烈地告诉我们:必须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地,惟其如此,人类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四、诗歌未来:问题中见先机

检视2020年成都诗歌创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在明确新时代诗歌坐标和方向上,聚焦时代主题,回应时代呼唤的创作成果还不多;在创作题材上广泛性和多元化还不够,一些诗人习惯于对历史沧桑和现实惆怅的书写,而对热火朝天的当下和多姿多彩的现实却无动于衷;习惯于对乡村生活的陶醉,而对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却视而不见。在写作技术上,对天府文化的挖掘还不深不透,对市民日常公共生活的提炼和转化存在不足;在诗歌作品的质量上,与群雄并逐的八十年代相较,成都诗歌佳作不多,高峰太少;从诗人的影响力看,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经典和新锐诗人还不多,作品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得到评论家专题研究的较少,与成都作为诗歌之城的称誉不相匹配,与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推进成都诗歌事业的发展,必须对标对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的经验和做法,充分整合利用本地的文学刊物和各种媒体,进行专题策划,定期重点推出一批成都诗人的精品力作,扩大成都诗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厚植诗歌沃土,在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上更多地向本土诗人倾斜,在评奖评优上为成都诗人撘建平台提供机会;通过举办作品研讨会、新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和改稿会等多种形式的诗歌活动,交流创作体会,提升作品质量。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发现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实力诗人,激励他们潜心创作一批优秀作品,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贡献诗歌力量,让成都诗歌之城的品牌熠熠生辉。

评论 1

  • fm1846607 2021-01-14

    写这类文章,必有纵观全局的眼光!不要只望高处看,请低下你们高昂的头。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