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6|青山流水读书声 作者:庞惊涛

封面新闻 2020-12-21 10:44 46388

文/庞惊涛

2.徐元梦请来“浙水敷文”御题

张鹏翮抚浙五年,考功卓异,康熙拔擢为兵部右侍郎。离开浙江时,杭州及周边郡县的民众不舍巡抚离任,拦住他的轿子,百般挽留。陆堦也万分不舍,得到信息后,也提前来府中挽留。

这样一幕曾经出现在他历任兖州时。张鹏翮对陆堦说:天下良臣至多,张某岂敢钓誉沽名。先生主持书院教习,品行高尚,士人敬重,传灯育才,光大浙省教育,今后要有劳先生了。

张鹏翮离任不久的康熙四十年,陆堦以八十三岁高龄辞世。有学生撰文回忆陆先生掌教时期的太和书院:“集十一郡学士,读书其中,每会,赴者千人”云云。

一代斯文,曾不断绝。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上书房行走、教诸皇子读书的翰林院庶吉士徐元梦[]就任浙江巡抚,接过张鹏翮等前任巡抚的接力棒。

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第六次南巡结束之后,康熙结束了他的南巡计划。但这六次南巡,对两江地区、尤其是杭州的影响和改变巨大深刻,杭州士农工商,街头巷尾,无不谈论康熙五次南巡的故事,而那些留在杭州城的题咏,更被杭州士人们反复吟咏,激励鞭策,为着改善满汉关系而刻意笼络汉地贤才的举措,也被读书人们公认为是至性至诚的开明政治格局,而皇帝的六次南巡,对于国朝以来,在地理、文化上的南北沟通,自然贡献甚大,所以尽管民间有不少南巡靡费的负面评论,但总体而言,还是美誉多于批评。

徐元梦被誉为满清第一有学问之人,康熙派他抚浙,自然对文教事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徐元梦不负康熙所托,到杭州后,像张鹏翮那样礼贤下士,罗致人才,为国家所用。他把康熙历次南巡的档案整理,发现皇帝关注所在,下大力气加以整顿。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主持了太和书院的重修工程。在书院重修工程完工之后,他又亲自登门拜访高淳经学家、教育家和诗人张自超[],请他出山主讲太和书院。

这一切处置停当之后,他给康熙上了一道折子。大意是:皇上南巡杭州以来,杭州士民交感,人人振奋,读书人对皇上圣德尤其感念。皇上关心杭州的教育事业,我不敢懈怠,抓紧重修了太和书院,又延请名师大儒出任书院主讲,地方文教风气也焕然一新。为激励书院生徒,恳请皇上赐题。

请题折子上呈一个月以后,禁中传来消息。康熙御书“浙水敷文”,并赐《古文渊鉴》、《渊鉴类函》、《周易折中》、《朱子全书》等典籍,作为书院教学所用。康熙赐书目的很显然,就是希望地方书院在官办主持引导下,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以制科应举为目标,为朝廷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

徐元梦接到消息后,不敢怠慢,亲自赴京请题。在召徐元梦御前对话的时候,康熙对徐元梦说:朕昔在钱塘时,屡应所请,题写甚多,独不为太和书院而题,非吝于笔墨,实敬于端肃。回京之后,朕每思“何必燕京是帝京”,深羡浙水敷文,文脉江南,积久虑深,乃能下笔,非此不足以示庄重。卿之所请,朕之所虑,虽是巧合,却也算君臣一体同心。卿郑重其事,朕心甚慰,江南文教,劳卿等尽心了。

徐元梦自是伏地跪首不止。末了,他请康熙择日再次南巡,以慰江南士林之望。

然而康熙却感叹自己精力不如从前,且历次南巡,所费不少,他也听到了很多负面的评论,他知道万事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道理。

徐元梦辞陛回杭州,一路上思考甚多。他决议改太和书院为敷文书院,以昭圣德。回到杭州后,又主持修建正谊堂,将康熙御题隆重地悬于中堂。此后,又陆续增建了载道亭、存诚阁、表里洞然轩和玩心高明亭。

自此,历史悠久的万松书院迎来了它“敷文书院”的高光时刻。终康雍乾三朝,敷文书院人才辈出,声誉隆于国朝,时人称敷文书院为“小白鹿洞书院”,而徐元梦抚浙时主持书院讲习的殷元福[]则为生徒们亲切地称为“小白鹿洞主”。

在康熙第六次南巡结束44年后,乾隆皇帝于1751年,开启了他六次南巡的伟大行程。尽管他精力好,对江南名物的兴趣不亚于乃祖,但凡事以不超过皇祖的自律,让他在六次南巡后,便果断终止了南巡之举。

但乾隆在杭州的题咏却以体量众多而超过了康熙,而他三次驾临敷文书院,并和书院讲习齐召南[]及在院生徒对诗的细节,尤其鼓舞士人。

齐召南幼时被誉为神童,雍正十一年(1733年),举博学鸿词科。乾隆乙亥至乙酉(1755年-1765年),齐召南掌敷文书院,得以三次恭迎乾隆圣驾。

乾隆对齐召南掌书院的功绩评价甚高,并欣然应其所请题诗。为测试书院生徒的教育实绩,乾隆还对书院生徒进行了三次考试,这相当于把京城的殿试搬到了敷文书院现场来。

这三次考试,乾隆先后取了十一位生徒,其中谢墉、童凤山、孙士毅等授予内阁中书,其余均分别给予了赏赐。杭州人对乾隆把殿试搬到书院的举措交口赞誉,认为此举“诚隆古以来士林未遇之旷典也”。

从1684年到1784年的一百年间,两代帝王,三任巡抚,围绕文教振兴,君臣一体同心,杭州而至整个江南地区的书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人才的产出也远超其他地区。据统计,清代江南地区共考取进士4013人,占全国14.95%,每7个进士,就有一个来自江南地区。这个比例,毫无疑问在全国独占鳌头。

由于两代帝王的重视,书院的勃兴,江南地区自此人才辈出。敷文书院的人才,一个接一个从万松岭走向两江、走向全国、走向未来。

被誉为一代优雅吃货、江右三大家的袁枚[],即是敷文书院“出产”。接下来出场的人物,就是在敷文书院读书的吃货袁枚。

作者简介

庞惊涛,四川南充人,居成都。自署云棲阁主,号守榆居士。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钱学(钱锺书)研究者,蜀山书院山长。有《啃钱齿余录—关于钱学的五十八篇读书笔记》、《钱锺书与天府学人》等著作。现供职成都时代出版社。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