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上封面丨布楞沟“藜麦书记”杨成:用爱心耐心决心跑完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12-09 16:01 183235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布楞沟,东乡族语义“悬崖边”。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这个悬崖边的村庄,老人们曾经总在嘴边挂着这样一句话——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布楞沟村所在的东乡县,年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490毫米。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增收难,成了世代居住于此的乡民身上的“六座大山”。也正是因此,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流传出了这样一句话——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

   今年11月,甘肃宣布最后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东乡县也在其中。这意味着曾经“吃水难”“行路难”的布楞沟村告别了绝对贫困。受访者供图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沿着崎岖陡峭、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殷殷嘱托——“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7年多时间过去,如今的布楞沟怎样了?

我们这些扶贫一线上的战士们

在东乡打赢了一场脱贫攻坚仗

“今年11月21日,甘肃宣布最后8个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东乡也在其中。这意味着我们这些扶贫一线上的‘战士们’ ,在东乡这片热土上打赢了一场脱贫攻坚仗。”

12月初,布楞沟村已经下过几场雪,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视频采访时,“80后”的第一书记杨成特意将地点选在一片山坡上。他的身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会处陇中大地,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中——对于年降水量仅290毫米的东乡县来说,这意味着来年的好收成。

杨成是中国石化派驻东乡县的扶贫干部,也是2013年中国石化承担东乡县定点扶贫之后的第6位派驻扶贫干部。关于布楞沟的过去,杨成从村中的老人们身上找到了一段段苦痛的记忆——吃水难,要么喝雨水要么喝河沟里的盐碱水,要么往返20公里到洮河去取水;行路难,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晴天一身土,下雨出不去;住房难,八成以上群众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学难,村里只有一个三年制教学点……

   中国石化派驻甘肃东乡县布楞沟村第一书记杨成。受访者供图

而写入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也佐证着布楞沟村曾经的“难”——2012年年底,村人均纯收入1624元,贫困发生率96%。2019年年底,人均纯收入增长到7218元。2020年底,布楞沟村常住62户、315名(其中建档立卡户25户,125人)群众实现脱贫。

自来水爬上了悬崖,硬化路通到了门口,在布楞沟村两年的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中,杨成见证着这座悬崖村的改变,也经历着诸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学习东乡语,第一次开村民大会,第一次讲党课,第一次直播带货,等等。”

作为扶贫战线上的“新青年”,杨成说,自己用爱心、耐力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跑完了布楞沟村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他也向青年人呼吁,“如果你想发挥和寻找自己的才华,如果你想锤炼和锻造自己坚定的信念,有机会去农村看看。因为那里有很多很多的百姓需要你,有很多很多的产业创造你,有很多很多的机会适合你。”

我喜欢“藜麦书记”这个称呼

藜麦给百姓们增加了很大收入

“‘藜麦书记’,我很喜欢这个称呼。藜麦给东乡老百姓增加了很大的收入,我记得去年收购藜麦现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娘看到手里12000多元的收入,用东乡语说,种了一辈子土豆,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收入。”

临近年底,杨成特别忙碌。“今年藜麦普遍丰收,产量高于2019年,收购工作正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作为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东乡已经退出贫困县序列,杨成正在为国家验收紧张准备。

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这名被布楞沟村民喊作“藜麦书记”的“80后”信心十足,“由中石化收购,确保种植户每亩收益达到3000元以上,今年种植5亩以上的农户,纯收入能达到15000元以上。”

   中国石化在布楞沟村援建了扶贫车间。图为杨成展示扶贫车间里加工的食品。受访者供图

杨成介绍,当地传统种植作物多是土豆和玉米,而且老百姓的习惯是4、5月份耕种,出远门打工至10月以后返回收庄稼。“要脱贫,首先要打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找到因地制宜的产业。”2018年,中国石化联合甘肃省农科院,“发现藜麦适合于在东乡环境种植,也基本符合老百姓的劳作时间。”

藜麦抗寒、抗旱、耐盐碱、富含营养物质、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刚开始推广时,在当地百姓心中,对这种长得像灰条菜一样的“洋玩意”还是打了个问号。杨成回忆,“我们组织了专家技术指导,现场培训,可因为语言、习惯等原因,没有按照要求种植和田间管理,开始都不出苗。还有的老百姓觉得藜麦就是喂牲口的杂草,卖不了钱,不配合种植等问题,都发生过。”

他很快熟悉藜麦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情况,请教农科院专家,到其他村了解老乡种植意愿,开展补种。为了解决藜麦销售的顾虑,中石化还投建藜麦加工厂打通产业链条,把从老乡手中收购来的藜麦通过加工再销售到全国的2.7万座易捷便利店。

历经3年,如今“东乡藜麦种植产业链”新模式初步建成。杨成不仅仅是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还成了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参与者”,“今年老乡们种植藜麦的积极性尤其高,目前东乡藜麦种植亩数已达到全省第二,亩产量全省第一了。”

我们在这里建了学校

请北师大的教授辅导

2018年的最后一天,杨成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堡子坝镇排坊村“发放完村里的鸡苗”,结束了自己在当地的第一书记任期。2019年元旦一过,他便辗转火车、汽车来到了东乡县布楞沟村,踏上扶贫路上的第二段征程。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从2013年开始,中国石化先后派出4批6名挂职干部,成立东乡县帮扶工作组,推进以布楞沟流域为重点的精准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74个,帮助2815户、15523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2019年年初,当杨成走进这个全国唯一一个以东乡族为人口主体的县城时,他看到的是“整齐的新农村,干净的石化路,亮丽的布楞沟小学和村两委办公楼,穿村而过的二级公路正在施工,公路边还有服务区,晚上沿路的太阳能路灯像玉带般蜿蜒在山间和村落。”

可是到了大队部和村干部一见面,“我就有点懵,他们都是东乡族,说的都是东乡语,我完全听不懂。”杨成回忆,“第一次入户,我用普通话和他们交谈,老乡们全程都在点头,离开时却说了一句东乡语。我问随行的人才得知,老乡说的是’刚才他说了什么’。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东乡语。”

   中国石化联合甘肃省农科院在布楞沟流域建立东乡藜麦种植产业链新模式。中国石化派驻东乡县布楞沟村第一书记杨成(中)在当地推广藜麦,被称作“藜麦书记”。图片来源:中国石化

语言关、环境关都好说,“我是西北人,对这里的饮食、宗教、文化都还熟悉。”杨成感触最深的,是思想关,“这里长期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妇女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收入,家庭地位低,连正常的见面询问、打招呼,她们都很羞涩,或者干脆拒绝。”

为了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3年至今,东乡县新建教学点2个、改扩建中小学5所、新建石化中学1所,着力解决上学远、上学难问题。在县民族中学设立助学金,开办中国石化希望班、励志班等,向313名学生发放奖学金。出资174万元援助“关爱女童希望工程”,为在临夏中学就读的515名女童提供伙食、住宿、交通和生活用品等补助。通过中国石化援建7座扶贫车间,数百户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得以解决,过去从不抛头露面的东乡族妇女在家门口变身为产业工人。

杨成对记者反复提及,脱贫攻坚工作中,教育脱贫是最为本质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我们在这里建了学校,带孩子们去夏令营,请北师大的教授长期教育辅导。在家门口建立了扶贫车间,不仅让妇女们学会了认字,而且还有了收入。现在她们可以用手机给自己和家人买东西,看到这样的改变,很是欣慰。”

要有一颗“为农民服务”的爱心

才能跑好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2020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接力赛,杨成就是这场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的选手之一。在他看来,“最后一棒”是脱贫攻坚各类政策的执行与落实者,是国家和农民群众之间信息的传递者,更是连接大山之外与小山村的探路者,“对于我们扶贫工作来说,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力,没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说实话很难办到。” 他说,最基本的,还要有一颗“为农民服务”的爱心,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碰撞,才能跑好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两年弹指一挥间,杨成将在2020年年底完成布楞沟村第一书记的任期。这名两赴扶贫一线的“80后”干部对记者说,“与其说我来到最艰苦的地方帮扶,不如说是他们用这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我们这样一批挂职干部,这是一种相互影响、支持和改变。”

作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新青年”,杨成向青年人呼吁,“如果你想发挥和寻找自己的才华,有机会去农村看看;如果你想锤炼和锻造自己坚定的信念,有机会去农村看看;如果你想攀登和打破自己温暖的屏障,有机会去农村看看。因为那里有很多很多的百姓需要你,有很多很多的产业创造你,有很多很多的机会适合你。”

评论 11

  • 半山堂 2020-12-09

    感谢扶贫人

  • 火属性 2020-12-09

    在你们的带领下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 圣徒 2020-12-09

    全民奔小康,未来会更加美好!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