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依靠养殖和种植 四川叙永少数民族传统村寨成为省级“四好村”

封面新闻 2020-04-23 17:20 36961

封面新闻记者 李华刚 摄影报道

“以前村里路不通,吃水困难,一早去背一次水回家做饭,要爬一两个小时的坡。”李成秀,今年71岁,家里四世同堂,儿子、儿媳、孙子共有10口人,谈起以前过的苦日子,李成秀感受最深的还是遇到天气干旱的时候,那时为了背点水回家,还得通宵排队。

现在堰塘村路通了、水通了,生活条件也提高了。2016年,李成秀一家人搬进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150平米的新房,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如今儿媳在堰塘村做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挣400元,孙子在外地开挖掘机,平均每月有3000元,孙媳妇做电商,一个月的收入差不多有五六百元。

2019年,李成秀一家加入了扶贫项目“龙游飞鸡”养殖。通过申请,第1批领养了175只,后来又领了第2批有200只。从此,李成秀的儿媳和儿子就一心扑在养鸡上:棚铺怎样搭建鸡才会更舒适,该什么时候打防疫苗,该怎样防猫、狗、黄鼠狼侵害,等等。他们一天到晚就伺候鸡,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琢磨怎么养好鸡,有时间还到周边别的养殖户家“取经”学技术。 如今,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飞鸡养殖”的路上越走越顺畅,通过养“飞鸡”,一年不到,就已经让家里实现增收14326元。

做强扶贫产业 带动农户学习种植管理技术致富

除了养鸡,堰塘村还引进了陕西海升果业,建成1200亩高标准甜橙示范果园,带动农户发展家庭果园。贫困户徐思亮,通过自身的努力,全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思亮今年63岁,一家只有他和老伴儿2口人。儿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意外过世,有个女儿外嫁多年。2013年前,两口子都常年在新疆务工,工资虽少,日子过得还可以。自从妻子病情加重以来,全家生活状况直线下降,在外生活非常拮据。迫于无奈,他们于2013年回到堰塘村,没有房子,只能暂住在兄弟的房子里,照顾妻子,同时务农。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

搬迁进入集中安置点后,由于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村里引进海升公司大力发展甜橙种植,在扶贫干部的引导下,徐思亮不仅进入海升果园里务工,自己还积极学习种植管理技术。如今,他种的甜橙,已经被女儿卖到了贵州,还出了名,很多人都找着来买“徐思亮家的甜橙”,每年的甜橙收入从最初的几千元增加到了现在的5万余元。

以前的少数民族传统村寨 如今已是省级“四好村”

石厢子彝族乡扶贫办主任李成说,堰塘村坐落于赤水河畔,距石厢子场镇8公里,离叙永县城75公里。堰塘村有7 个村民小组,519 户 2459 人,其中有少数民族 1575 人(占全村人口的64.1%,少数民族主要为彝族),是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以前的堰塘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乏力,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115 户 492 人,贫困发生率 19.9%,其中少数民族 76 户332 人,占贫困人口的 67.5%。已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以前这里的村民居住的都是木瓦、土木结构的房子。”李成说,如今,堰塘村按照脱贫摘帽工作要求,结合彝寨新村特点,通过实施彝寨新村项目,和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极大改善了彝族同胞和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目前堰塘村已获得省级“卫生村”、省级“四好村”、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市级“文明村”等荣誉。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