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坝子春来早!9000多户居民 银行存款有9个多亿

封面新闻 2018-02-27 00:45 30774

记者走进翰林院子,家家户户的大门都进行了风貌改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晓梦 唐金龙 摄影报道

“这个锄把怎么卖?”

“15元。”

“10元卖不卖?”

“卖嘛卖嘛,开张生意。”

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一,依然是传统春节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新春走基层来到四川什邡马井镇,这里已处处洋溢着早春的气息,田间地头村民收割蔬菜忙碌的身影,鸭子河河坝里延续了三四百年的“马井元宵会”又传来讨价还价和商家的吆喝声。

而在马井镇双石桥村的翰林院子,却又是另一种安静,徜徉其中,传统川西民居院落的感觉很是清爽,青瓦白墙,或坐在红豆树下品一杯清茶,或在洗墨池畔任思绪穿越,或在超级农场亲自采摘体验。

动静之间,却是马井人“耕读传家”的最真实写照。

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又陪后辈在翰林洗墨池畔发奋读书,一个又一个勤劳致富、学有所得的故事在这里流传。

只有9000多户的马井人存款余额超过9亿元,这还不包括马井人在城里的存款,仅仅是镇上银行机构的数据,而且一套确保马井人增产增收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

9000多户居民

存款余额有9亿多元

26日午后,双石桥村的一片青菜田里,63岁的罗宗秀正挥动着镰刀砍菜,土地流转出去了,她就在家门口帮忙砍菜、锄草,一天至少可以挣70元。

马井镇一家泡菜腌制厂外,满载着青菜的“火三轮”在这里排起长队,等着交货。

马井镇镇长梁成告诉记者,马井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9万亩,西芹、莴笋、青菜等蔬菜年产量近20万吨。

延续了三四百年的“马井元宵会”又传来讨价还价和商家的吆喝声。

“今年青菜种植超过一万五千亩,全部卖给了本地的泡菜厂。”梁成说,这家泡菜厂是给国内一家知名方便面企业供货的,“每年要供5亿多包。”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马井镇百姓利用小春生产时期,大面积种植蔬菜,这个村种莴苣、那个村种西芹,不出几年功夫,就成了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梁成介绍说,马井的蔬菜是不愁销的,年前种莴笋的都赚了,“从田里砍下来都要一元四五一斤,一亩田就可以收入上万元,种的好的一年可以种三季莴笋。”

而西芹更是远销西宁等地,“都是卡车开到田边,一层西芹一层冰,装好就运往西宁了。”

那么,无公害蔬菜种植给马井人带来了怎样的收益呢?梁成给记者拿出了一组数据,他说全镇总共9000多户两万八千多人,镇上的银行机构存款结余是9个多亿,“平均到每户人都有十多万。”

这还不包括马井人在城里的存款,仅仅是镇上银行机构的数据。

记者了解到,就这个冬季的两三个月时间里,镇上60多岁的老人,可以通过收割蔬菜挣五六千元。

在农业资源深度开发的路上,马井从未止步不前。在马井,有企业将魔芋、笋子加工成各种袋装旅游小食品,远销全国多地。

“我们这里走俏的还有生态‘熊猫猪’。”梁成口中的“俏货”是当地一家公司饲养的。从种植猪食到喂养、销售,实现了一条龙生产。每天吃着玉米、茶叶等食物的“熊猫猪”,生产周期比普通生猪长出许多,品质更加优良。“28元一斤的猪肉供不应求。”

阳光暖暖的,来拉菜的外省大卡车又开到了田边,村民们又要开始忙活了。

门口的对联

是这家人自己的故事

耕读传家,在马井是有着很久远的传承的。

走过一条小溪,穿过一片菜田,便是翰林院子了。

远远就可以看到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院落。

据什邡市委宣传部部长向辉介绍,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发现马井不仅是“蔬菜基地”,还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光绪年间的罗光烈,授翰林,并种下寓意‘五子登科’的五棵红豆树,现在都还在。”

据介绍,当地政府通过发掘这五棵红豆树的故事以及保存较好的川西传统民居,开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传统川西民居院落青瓦白墙,感觉很是清爽。

走进翰林院子,家家户户的大门都进行了风貌改造,“根据每家人的实际情况创作出对联,然后邀请市上的书法家题写,最后制作成牌匾。”梁成介绍说,他指着一户院落的对联“三代从军舒壮志,一门厚意显丹心”,这就是讲述这家人三代人都有人当兵的故事。

“情深意戚惠相邻,水畅珠辉舒梓里”,这是村民谭启柱家的对联,横批是“学有所得”。

记者走进他家的院落,院子非常整洁干净,农具都整齐放在小屋的一角。

对于对联的故事,谭启柱说,儿子在电子科技大学读书毕业后就在成都从事网络运维工作,爱人宋廷荣因为在家务农,没事的时候就帮忙打扫一下院子周边的村道。

正说着,宋廷容拿着扫帚也撮箕就回来了,她说,年前得了脑梗,现在不能干重活,扫扫地还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注意到,在他们家大门外的墙上,有一个“卫生家庭”的牌子。

梁成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的腰包鼓了,“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的同时,还是要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所以我们就用传统文化来引领。

马井元宵会

传承已三四百年

“正月十五赶马井,挤热闹,买农具,欢欢喜喜闹元宵。”今年的马井元宵会还没有等到正月十五就已经开场,流动立体的“清明上河图”已经展开。

记者了解到,马井元宵会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川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原称“品仙台”、“赛宝会”,三四百年间一直没有间断过。据说,这一天马井附近州县之手工工匠都会不请自来,自发地将各种手工制品拿来马井河滩进行比赛。赛宝之后,来此的群众百姓即开始选购各种春耕生产用的竹木农具、花草树苗,日用器具。这些农具、家具都是取材于秋冬,制成在农闲,皆为冬木腊篾,不会生虫腐烂,经久耐用,因此,时间长了这一会社活动就成为了川西一带的盛大民俗节日。

马井元宵会的农资农具展区,各种竹、木制品应有尽有。

2月26日,才正月十一,鸭子河河坝里,已是人头攒动。

在农资农具展区,木梯、扁担、锄棍、簸箕、桌椅、砧板等各种竹、木制品可谓应有尽有,锄头、锯子、镰刀等农具随处可见。木梯很高,特别显眼。

“这个簸箕好多钱?”陈有贵大爷的摊位上,一位大妈拿起一个直径80厘米的簸箕问他。

“45元。”他回答说。当大妈让他把零头去掉的时候,他爽快地答应了。

“都是我自己编的,多点少点莫来头。”陈大爷告诉记者,比起机器制作的同等大小的塑料簸箕,他这个纯手工打造的就要贵多了,“那个才卖10元钱一个,但大家还是愿意买我这个。”

除了这些生活用具,大春备耕的农具也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赶会除了凑个热闹,还是要买点锄头、镰刀这些农具回家,马上就要春耕了。”赶会的吴春平笑着告诉记者。

除了农资农具的,在花草苗木摊区前,兰花、茶花等花卉散发出的淡淡花香,美丽的郁金香让大家感受到春的气息,葡萄、柑橘、桃李等各种果树也引来不少人围观。

记者在河坝里走了一圈,见到的人们基本没有空手离开的,不论是农具还是苗木花草,总会买些回去。

据了解,马井元宵会除了吸引德阳、什邡、广汉的市民慕名前来外,每年还有德阳周边的彭州、绵阳、成都等地市民过来凑热闹。

“正月十五赶马井”已成为川西坝子的重要节日。

“赶完马井元宵会,春耕就开始了,春天也就正式来了。”马井镇镇长梁成说,大家在元宵会把春天“搬回家”,用这种方式来迎接春天春耕的到来。

目前,“正月十五赶马井”已成为川西坝子的重要节日,马井元宵会已由最初单纯的竹木器交易,逐步发展为集农资、农具、花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自发性盛会。

评论 3

  • 像个废品 2018-02-27

    去银行问一下.

  • 行雁书 2018-02-27

    好巴适.

  • 微软小冰 2018-02-27

    银行存款临时户..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