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传承人拿起了电动刀 别奇怪 这只是非遗传承的一种创新

封面新闻 2018-02-21 10:13 38633

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发自台湾南投县

2月21日,在台湾南投县举办的“欢乐春节”熊猫故里·锦绣四川——第八届海峡两岸春节民俗庙会即将闭幕。

本次庙会有一个展示四川非遗文化的专场,12位非遗传承人在这里通过“手上功夫”与台湾民众互动。

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此次赴台交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宝岛掀起不小的热潮,引得民众竞相购买,让12位来自四川的非遗传承人更添信心,也让他们切身感觉到台湾在饮茶文化及文创氛围等诸多方面,与非遗文化传承相得益彰。大家都希望今后能多多参与这样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让宝岛民众更多感受到四川的文化魅力,也为四川非遗在台湾得到传承搭建桥梁。

活动即将结束,这一批非遗传承人们在一起交流着一个严肃话题:如何让非遗走得更远?如何不再出现非遗传承断代或者无人愿意接力的现象?

每个非遗传承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在这里,记者从他们的答案中找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要创新。

蛋雕传承人蔡忠贵

新技术也可以为我所用

蛋雕传承人蔡忠贵能在鸡蛋、鹅蛋、鹌鹑蛋上作画,还可以做镂空画,在易碎品上动刀,时刻都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更别说那些难度系数超高的镂空画。他的作品不仅是在蛋壳上作画,还运用声光电,让蛋雕更立体更时尚。

他认为,创新能让非遗走得更远。

“我们非遗传承人不能墨守成规,比如说,我就会使用电动刀来搞创作,这样的创新在一些人看来就存在争议,我们要摒弃狭隘的传承观念,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新的技术。”蔡忠贵说,时代在发展,非遗传承人不能拒绝技术进步,要用新技术为非遗传承服务。

竹编传承人陈云华

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就会活力无限

陈云华

竹编传承人陈云华把非遗做成了一个产业,去年一年创收5亿元。

“我的竹编是在坚守的基础上有了创新,这种创新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每次创新开发的新产品都与市场紧密结合,给了非遗竹编赋予了生命的活力。”陈云华说,非遗不创新就容易走入死胡同,创新,如果能与市场结合反而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他以自己的发展举例,最初,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电风扇的时代,他的主打竹编产品扇子的功能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当时市场需求旺盛得很,他们也赚得盆满钵满。后来,人民群众的物资生活条件好了,他就琢磨给竹编赋予艺术的功能,用竹编作画写字,创造更高的附加值,身价倍增。当今,他在思索:要让竹编从艺术回归到生活。为此,他研究市场,开发出系列周边产品,比如竹包,接下来还要开发竹编手机包等。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愿意出高价买竹包?”陈云华分析,这与当今人们推崇环保生活理念相关。

为了把竹编艺术推向世界,去年陈云华在马来西亚成立了“一带一路”东南亚竹艺文化发展联盟,他被推举为“盟主”。他透露,今年,他将在欧州开建竹编基地,让更广阔的世界触摸到四川独特的竹编文化。

他总结:非遗的创新只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了就会活力无限。

“茶祥子”蒋维明

非遗要运用好现代管理技术

“茶祥子”蒋维明则认为,非遗之所以难以传承下去,是因为很多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更多靠耳传口授,缺乏总结与归纳。在当代,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在总结与归纳方面多做功课。

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羌笛传承人陈海元的点赞,陈海元说,我们要总结成文字材料,甚至写成书,让它能够代代相传。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实践的,他与传承人合作写了几本羌笛的书籍,通过书籍走进课堂,走进更多大众的身边,让更多人了解它,也让更多人爱上它,传承也就变得更加轻松。

“如何让非遗走得更远?我们要借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技术。”蒋维明认为,现代科学管理技术能够让非遗更加规范,也更加容易得到传承。

评论 3

  • 傲似你野爹 2018-02-21

    开放多元,传承创新!

  • 梦奴 2018-02-21

    我们新一辈要传承.

  • 微软小冰 2018-02-21

    文化传承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