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天府文化地标|西昌建昌古城 传承千年历史的文化地标

封面新闻 2018-02-20 20:09 33585

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今年春节,全省多地都在举办新春灯会,在西昌,首届建昌古城新春灯会也在春节期间热闹亮灯,登城楼、赏花灯、猜灯谜,市民和游客在建昌古城里,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在西昌文管所原副所长、副研究员、西昌资深文化专家张正宁看来,建昌古城,就是西昌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千年厚重历史。早在汉晋时期,西昌就开始筑墙造城,建于明代的建昌古城,至今保存最为完好。2016年,西昌沿用千年古法,用50吨糯米熬制灰浆对800多米古城墙进行了修复,古城曾经的历史面貌,再次展现在大家眼前。

登大通门城楼 可回望千年历史

自古,西昌便是中国西南重镇。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司马相如出使邛都,打通了“灵关道”,西昌就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据史料记载,在西昌境内,一共有11个古城遗址,年代最早始于汉晋,最晚为明清,其中,建于明代的建昌古城,至今保存最为完好。建昌古城始建于1388年,位于唐代嶲州城的西北角上,与邛海相距5公里,形似一把展开的折扇。

嘉庆版《宁远府志》记载:“明洪武中建土城,宣德二年砌以砖石,高三丈,周围九里三分,计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后据北山,前临邛海,左带怀远河,右潆宁远河。四门:东曰安定,南曰大通,西曰宁远,北曰建平。”

如今,在古城城门上,还可以找到“洪武贰拾年四月吉旦立”的字样,以及万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年代的纪年砖。

从建昌古城而下,便是西昌老城区,其街道,基本保持着明代布局: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北称北街、南称南街、西称西街(仓街)、东称东街(府街)。在城南,还有顺城街,城西有石塔街、三衙街、什字街,城东南有涌泉街,各街之间又有20余条小巷相连,各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古城原有的四座城门,目前尚存三座,其中,以南门大通门,最为气势恢宏。

大通门城楼,由正厅、耳房、楼厅、檐廓、阳台等组成。登上城楼,近处,灰墙绿瓦、雕梁画栋,楹联诗词尽收眼底,放眼,则可眺望西昌老城区全景。再回转身来,可观南北两侧多副对联,回望千年历史:“大通门大道通天地,月亮城月光亮古今”“琴台虽搭就,泸水依稀,摇扇诸葛今安在;舞榭既筑成,大道空阔,持节相如可还来。”“侧倚大通楼邀邛池夜月笑谈郡州府司卫县;梦回丝绸路听泸岭松涛细说汉唐宋元明清。”

50吨糯米熬粥 复原900米古城墙

建昌古城,可以看做是西昌历史的一个缩影。历经岁月风霜,部分城墙损毁严重,2016年,西昌开始修复大通门到安定门的古城墙,以及安定门城楼及瓮城。

此次修复,采用了延续千年的古法:使用土窑烧制的青砖,以糯米熬煮灰浆,作为城墙的黏合材料。

那段时间,在大通门下,10口大锅架上炉灶,糯米粥在沸水中翻滚。相比现代的水泥,糯米灰浆成本要高出10倍,且用上后需要10多天才能逐渐凝固,全部凝结则需要约1年。不过,时间越久,它们越坚不可摧。

此次修复的古城墙有近900米,总共消耗了约50吨糯米,以及37万块青砖。修复之后的古城墙,成为目前四川最长的古城墙。

经过修复,如今,大通门与安定门重新连接起来,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又一好去处。从大通门登上城楼,可经过古城墙,一直走到安定门。站于城墙之上,一侧是西昌古城,看市井繁华热闹,一侧是东河,观岁月安静流过。

2017年,西昌启动了建昌古城保护提升项目,项目将分三期,预计总投资35亿元,以“一墙、一街、一剧、一馆”为总体布局,以建昌古城为基底,以休闲文化体验为核心内涵,以艺术传播、文化传承为特色体验,建设剧场演艺、文化艺术、餐饮美食、休闲体验、院落精品及城墙游乐等内容,打造西昌“上有古城、下有邛海”的人文与自然相融的文旅新格局。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