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妈妈的行囊”】打开行囊 放下羞涩和父母说一声:“我爱你”

封面新闻 2018-02-14 15:55 33617

为了给儿子降火打包进行囊的新鲜芦荟,为了和父亲一起回忆童年味道不远千里带回的米豆腐……在过去几天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记者走上街头,和即将踏上归途的路人一起拆开行囊,我们看见了特产美食、看见了新衣新裤,更看见了思念牵挂、看见了沉甸甸的爱。

父母的行囊里,留给自己的位置总是少之又少,给儿女的心意却是满满当当。你是否也曾抱怨过母亲临出门前偷偷塞进包里的“负担”?是否嫌父亲带回的礼物“没必要”?是否从未认真的对父母道一声“感谢”,说一句“我爱你”?2月13日和1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上街头,聆听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与家人之间的点滴故事,记录他们虽羞涩却饱含真诚的那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

邹欢

泸州人 离家3年

故事:“妈妈说,30岁之前都不催我结婚。”

见到邹欢时,她正指挥着员工,完成好节前最后一天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邹欢就开始了在成都的打拼。从最初的设计师开始,到后来一步步走向管理岗位,再到如今成为一家私房菜店长。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更多的时候,都是她自己默默承受。报喜不报忧,可能是许多如今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与父母之间最常见的沟通方式。

“这个春节,我不打算回泸州了。”邹欢说,之前每年都会回家过年,今年想体验一下自己一个人在外地过春节的感受,更主要的也是工作繁忙,来回往返时间都浪费在路上,在家里也待不了太久。“昨天和父母打电话沟通这个问题,我爸说,都可以啊,随便你。”

邹欢说,印象中的父亲母亲一直都是这样,对自己的决定总是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现在不是催婚的多嘛,但我妈就说,没关系,你按自己的意愿来。”今年26岁的邹欢说,母亲专门打电话来跟她说这件事,让她觉得既意外又感动。“感谢爸妈的理解,我爱你们。”

成倩

内江人 离家8年

故事:“爷爷奶奶希望我早点生个宝宝。”

在成都工作的成倩,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今晚就踏上回家的路。今年的春节,成倩一家的格外忙碌,“今天下班之后会先回家看看妈妈,晚上开车赶回威远的奶奶家,陪老人过个大年三十。初三再去湖北,有朋友结婚准备一起聚聚。”成倩说,小时候因为父母在外面做生意,在家的时间很少,自己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此和他们的感情特别深。

爷爷奶奶也是成倩心里最大的牵挂,“2016年,爷爷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了骨折,到现在腿脚都不是很方便,只有奶奶一个人照顾他。”说到这里,成倩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每年回家,成倩都能在爷爷奶奶身上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去年回家,翻看他们的旧照片,就突然觉得爷爷奶奶苍老了很多”。

除了平日有机会就多回老家看看爷爷奶奶之外,对于老人们的心愿成倩也会尽可能的满足。“奶奶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我能早点生个宝宝。”

小邱

德阳人 离家10年

故事:“我不在家,父母学会了微信和视频。”

今年24岁的小邱,目前在上海工作。从独自到绵阳读中学开始,算起来,他离开家已经有10个年头了。

“成都现在发展也挺好的。”小邱说,母亲在电话里不止一次像这样委婉的表达过,希望他能回离家近点的地方工作,但是因为小邱从事的行业在上海有更多的机会,母亲还是一次次的做出妥协,“他们很尊重我的选择”。

平时小邱与父母的联络,就只能依靠手机,“平均两天左右,我会和父母通一个电话”。从最初的打电话、发信息,到后来小邱慢慢地发现,父母也掌握了一些“新科技”。“有一天,他们就突然用微信添加我为好友。”而现在,小邱的父母已经学会用视频聊天了。

过去一年,为了跟上儿子的脚步,小邱的父母在手机上下载了许多年轻人爱用的软件,“我有时候在上班,就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问我怎么申请帐号”。小邱坦言,作为男生,平时在生活中很少主动向父母表示感谢和爱,但是面对封面新闻的镜头,他还是鼓足勇气,对父母说出了放在心底已久的那句“爸爸妈妈,我爱你”。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何方迪 记者 于婷 摄影报道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