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屯 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长大后你想做什么?”在小时候我们经常被问起这样的问题,那一个个小小的梦想,也会在我们心中日益成长,对我们的人生着到指导作用。近日,成都市成华区各学校举办了一系列科教主题活动,让孩子从小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与科技零距离接触,从儿童阶段培养娃娃的创新精神。
成都市市成华区教育局、成华区科协共同在电子科大附小两个校区组织举办了“听中国著名科学家讲故事”活动,两校区共一千多名学生代表到场聆听。中国科学院科普讲师团的石磊副团长与金能强教授分别走进电子科大附小府青校区和龙潭校区,为学生讲述了载人航天和电、磁与磁悬浮发展的故事。
中国航天报社原总编辑、中国宇航出版社原副社长石磊讲述《神奇的载人航天》发展故事
在《神奇的载人航天》环节的报告中,长期研究航天科技发展历史的石磊教授从“火箭没有翅膀,它怎么飞上天?”“载人火箭和不载人火箭有什么区别?”“飞船返回有一道鬼门关是什么?”“在太空飞船里生活和地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四个问题切入,向同学们讲述了与日常生活距离遥远的太空故事。石教授生动的叙述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到了载人飞船返回舱的特殊材料这种硬核知识,还感同身受的理解了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苦与乐。
如果说石磊教授的主题是仰望星空,那么金能强教授的主题则聚焦脚下的土地和从旷野上飞驰而过的列车。“如何在原有火车动力情况下使火车速度更快?”在电、磁与磁悬浮的发展故事中,金教授结合了自己的工作经历,生动有趣地讲解了磁悬浮列车的原理。他提出的问题也激发了现场小朋友的浓厚兴趣,大家争先恐后表述自己的奇思妙想,小小的脑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种子也在这些小小科学家们的心中,悄悄生根发芽。
电子科大附中•成都华西中学初一年级师生参加(普及组)机器人“极速抗疫”竞赛活动
与此同时,电子科大附中、成都华西中学初一年级近700名师生参加了在华西中学院士广场举办的(普及组)机器人“极速抗疫”竞赛活动。经过改装的机器人战队在跑道上叱咤风云。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团队协作三大核心创新精神在活动中的得到充分的体验。比赛的胜负不是绝对,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活动,体会动手创造的乐趣,过足操控机器人的瘾,才是本次活动最终的目的。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金能强教授讲述电、磁与磁悬浮的发展故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未来的国之希望,创新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在他们心底埋下的创新的种子。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