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要建公园社区:公园生活无时无处不在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10-24 17:44 42677

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谢燃岸 罗田怡 李媛莉 实习生 邹阿江 张弋凌宇

10月24日下午,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公园社区”分论坛上,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兰正秋副局长对《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进行现场宣讲,首次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公园社区规划建设思路。

公园社区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建设公园社区?人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现场聚焦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什么是公园社区?

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的城乡空间和城乡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由政府、居民、第三方共建共享共治,精准服务于生活人群和产业人群,实现“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公园社区既继承融合了“生态社区”“智慧社区”“可持续社区”“健康社区”“低碳社区”“安全社区”和“未来社区”等理论思想,又突出了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性发展。

为此,与传统社区相比,公园社区具有“美好生活是目标追求、绿色空间是发展底色、持续发展是核心思想、无界融合是基本要求、文化彰显是内生动力、多元共治是治理方式”六大独特内涵和“突出公园化环境的生态之美、突出人本化服务的生活之美、突出场景化感知的营城之美、突出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未来城市新形态”四大基本特征。

公园城市的五大理念转变

公园社区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公园社区的建设应实现五大理念转变。

一是从“社区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社区”转变。围绕人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方面,推进公园生活无时无处不在,实现让居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

二是从“社区空间建造”到“社区场景营造”转变。转变以往单纯物质空间建造模式,更加注重多种功能承载、多样化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多层次人群需求、多元化活动植入的空间场景营造。

三是从“标准化配套”到“精准化服务”转变。突出“以人为本”,精准化分析人群需求特征,精细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四是从“封闭式小区”到“开放式街区”转变。改变以往“封闭”式围墙做法,积极建造开放、院落式的建筑形态,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城市功能空间的融合。

五是从“规范化管理”到“精准化治理”转变。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公园社区怎么建?

围绕建设一个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城市基本单元为目标,创新性提出功能复合促共联、开放活力促共栖、绿意盎然促共赏、配套完善促共享、安全韧性促共济以及多元协同促共治的六大总体指引。

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乡村社区”三大类型,并综合考虑三类社区的主导功能、空间形态和人群需求差异性进行分类指引。

城镇社区聚焦为居住人群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便捷化公共服务配套、闲适安逸的市井人文生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产业社区则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个性需求、属地企业的功能需求,积极营造人城产高度融合的社区单元。乡村社区突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依据三大类公园社区的建设模式、产业业态、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各类公园社区进一步细分并提出相应规划指引。

成都正积极探索一条从理论研究、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到建设实践的公园社区营建路径,有助于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公园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经验,积极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市发展更加持续,让社区治理更加现代。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