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唐雅冰:石砌时代,留住乡愁

封面新闻 2020-10-13 09:59 45153

文/唐雅冰

当“石砌时代”几个字滑入眼眸时,我愣了一下。作为正在给学生上古代史的历史老师,有那么瞬间,我有一丝恍惚。

32间石拱房一间紧接一间,笼罩在稻谷、玉米香甜的气息里,让人有瞬间的恍惚,难道穿越了?房外,鸡鸭自由自在地觅食,牵牛花、凤眼莲、雏菊、竹节梅、格桑花孜孜矻矻开得灿烂;成片玉米、稻谷等着回归粮仓;南瓜、冬瓜随意躺在地里;白露豇、丝瓜挂在架上。

石磨、石桌、风车散落在草坪,看似随意,却又恰到好处。房子外墙上悬挂着犁头、木枷、耙子、拌桶、玉米、葫芦等。坠入其间,犹如回到遥远的过去,时间安静得仿佛停止前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靠在墙上,闭上眼镜,静静听听来自历史深处刀耕火种的声音。

石拱房分为上下两层,底层全部用石头砌成,一个拱门紧接另一个拱门,上层是红砖瓦顶。走进石拱房,迎面房梁上“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几个字格外醒目,这也许就是房主所挖掘的文化内涵吧。

这座石拱房长105米、宽9米,中轴是可供两人并行的通道。一共有34个半圆拱,圆拱高2.8米,每个拱都是用13块条石排列,约70块石头架拱完成。每一块石头的尺寸上大下小都经过精密计算,整座石房子使用的石头约3000多块,每块石头上都有清晰的錾子敲打的痕迹。

圆拱两侧是一间间小房子,有的堆放着蓑衣、斗笠、芭篓、木桶等,有的放着木梯、刨子、甑子等,有的放着五谷杂粮;还有的摆放一桌一条凳,阳光斜斜地从石窗上透进来,洒在桌凳上,让人忍不住想要坐在那儿,翻一本泛黄的《诗经》,抑或吟咏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还有一只猫狗绕膝就更好了。

楼上则可以喝茶、聊天、看远山、观农田,当然也可以习字吟诗作画对弈。如此境界里,日子也变得慢了起来。

这“乡愁记忆馆”是返乡创业者周先生一手创意打造的,集农耕体验、少儿研学、休闲垂钓、乡村民宿、赏花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周先生因为债务到上海务工7年,做生意7年,2007年回川,在德阳创业,2012年迁成都青白江。

事业有成的他,耐不住乡愁的煎熬,夜夜梦回生他养他的故土,在2017年4月返乡创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村里70年代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搞集体经济时修建的石拱房,曾是村集体活动中心。集村办公室、村加工房、村医务室、饲养场为一体,人来人往、红红火火。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拱房慢慢凋敝破败,被扔进时光的角落,甚至好几次差点被拆掉。

他看见曾经留下儿时脚印的地方,心底最柔软的弦被轻轻拨动,承包下来,进行精心打造。拆除上面的土坯房,对房子进行全面修缮,把屋后荒山变成果园、荒地变菜园。新鲜无公害的绿色的蔬菜四季轮番上桌,跑山鸡恣意奔跑鸣叫……这儿成为一处安放乡愁的灵魂栖息地。

带动乡亲们一起勤劳致富,帮助贫困户早日摘下贫困的帽子,这也是周先生心头最大的愿望。

“石砌时代”,在秋阳中我慢慢靠近它,瞬间激活我儿时的许多记忆,那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终于找到归处。

如果你愿意,某个清晨或暖暖的午后,希望我们能在某个石拱旁来一场美丽的邂逅。一茶一座三五好友,漫无边际地聊天,或者静静地嗅一嗅庄稼成熟的气息,感受一下时光深处錾子淬火的声音,就好。

【作者简介】

唐雅冰,四川省作协会员,三尺讲台的一名行者,业余酷爱与文字打交道。身子被羁绊于凡尘琐事,心灵却一直在流浪,滚滚红尘中以文字为拐杖,执著前行,没有起点也不问终点,一直坚信:有梦想的地方就是诗意的远方。有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天池小小说》《教师博览》《中国审计报》《语言文字报》等报刊杂志。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2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准确信息(不能错一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6

  • 节节草 2020-10-14

    在那儿拍乡村题材的古装照片简直美极了

  • 节节草 2020-10-14

    值得去看看

  • 哒君 2020-10-13

    记住乡愁,回归自然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