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沈治鹏:素面沙溪

封面新闻 2020-10-13 09:46 46306

文/沈治鹏

今年初秋旅居大理,天仿佛被捅了个窟窿,雨下个不停,天气预报说会持续半个月。心仪的沙溪之行,在风雨围困中变得渺茫。终于老天想歇口气了,放晴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立即收拾行装,直奔剑川沙溪古镇。

沙溪的历史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她一直是滇西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上苍总是对坚守者情有独钟。唐代后期,与沙溪一山之隔的弥沙发掘出了盐井,作为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沙溪的贸易随之增添了极具竞争力的资源,成为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集散地,一跃变成盐马古道的盐都,走向历史的辉煌。

停好车,直抵寺登街。2001年,这里入选最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寨门,使这个连接中国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仅此,也应先睹为快。

寺登街宽阔的路面已经翻修,两旁茂密的古树却在。跨过街边潺潺流水,无论走进餐馆还是商铺,总显局促的空间固守着几百年来的格局:梁柱依然,厅堂如故,温暖满满。喜欢高大上的现代人可能嫌小家子气,可这恰恰让“惟一幸存的集市”闪烁着历史的幽光。这种尊重历史真实的修葺与利用,比起不少地方东拼西凑、罔顾史实的打造古镇,甚至大把烧钱、粗制滥造仿古建筑的行为,不仅诚实得多,而且高明得多。

信步来到三家巷的“上马石和下马石”。这里曾是四方街通往寺登街的巷子,清末住着欧阳家、陈家和杨家三家最有名的马锅头。民国初,三家共同出资在巷口修建大门,门楣刻有“三家巷”精美的大字。正好旁边有块头大尾小的天然大卧石,便就地取材雕琢成首尾相连大小不一的两头石狮,作为三家马帮进出时上马下马和上下货物的垫脚石。这种与人方便、共襄事业的思维,是和气生财的生动表述。

穿行在小巷,原住民不时出入,相逢一笑,彼此问候。古朴的民居是他们安宁的居所,很少开门设店。在寺登街,碰见一位老大爷推着满满一斗车青草。“大爷,这么多草喂什么呀?”“当然喂马啊!”老人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小巷,你分明能感悟到盐马古道上的马蹄声仍悠扬不绝。

转角抬头,非遗木雕体验馆闯入眼帘。跨进小院,一位年轻的师傅正在聚精会神用砂纸打磨一件镂空雕刻作品。剑川木雕闻名遐迩,在目迷五色的互联网时代,依然有屏气凝神的青年人如履薄冰般地打磨梦想,敬意油然而生。不敢打扰,静静观赏就是真诚的致敬。

古镇的寨门仍在,并不高大,全是用土坯砖砌成。除西边紧靠螯峰山无寨门外,东、南、北三个古寨门均在。看似单薄的寨门,忠诚守护着四方街千百年来的繁荣。处于沙溪坝子中央螯峰山螯头的四方街依山傍水,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贸交易的缩小版“清明上河图”。走在凹凸不平的红石板上,凝望高高的古戏台,注目参天的百年古树,审视石板上清晰的马蹄踏痕,仰望威严的兴教寺,耳畔仿佛骡马嘶鸣,人声鼎沸,鼓乐喧天。

默默伫立街中,四周零星开着的门店,像忽然听到提前放假的愣头小孩惊讶的童眸,不知所措地望着空旷的四方街。曲终人散的寂寞一下袭上心头。一切繁华,总在耀眼的璀璨后归于平静。可我又庆幸,这方热土完成使命后,没有自轻自贱,更不去植骨拉皮,而是以本来面目示人。如不施粉黛的白族少女,矜持又自信地守望从玉津桥上传来恋人的马铃声。

素面朝天的沙溪,抱朴守真,为久居闹市者带来一场心灵洗礼。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准确信息(不能错一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3

  • 叫烏鸦的少年 2020-10-13

    非常不错哟

  • 虫彼得 2020-10-13

    青山绿水、人杰地灵。

  • fm_123129 2020-10-13

    这是一个一定要去的古镇!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