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冻也。
——《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列子·汤问》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网友种菊东篱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自此,告别了秋高气爽、秋明空旷,白日将变得幽晦,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萧萧秋意重,依依寒色浓,归鸿将急于南飞,哀鸿遍野,秋残如血的季节到了。
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鸿雁来宾: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菊有黄华:再五日,“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
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
荧煌素彩寒。
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
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
荷破叶犹青。
晚景怅然简二三子
唐• 李峤
气引迎寒露,
光收向晚霞。
长歌白水曲,
空对绿池华。
川观新闻记者 吴传明 摄
偈十二首
宋·释文准
八月九月天,
白露寒露节。
门外在处山,
秋风落黄叶。
网友种菊东篱摄
秋日望西阳
唐·刘沧风
风入蒹葭秋色动,
雨余杨柳暮烟凝。
野花似泣红妆泪,
寒露满枝枝不胜。
网友种菊东篱摄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宋·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
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
白日未到扶桑间。
网友种菊东篱摄
寒露过后,天气寒凉,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寒露时节,气候渐冷,日照时间相对减少,并且秋季特有的肃杀之气容易使人们伤感,即秋愁。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可结伴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适当调节心情很重要。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
在我国南方,这个时节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可赏花,流行吃螃蟹、钓鱼。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我是寒露
凝结前世的擦肩
和永不腐朽的思恋
尽管成熟已被收获
留下冰冷的牵绊
我依然挂在枝头、叶片
向季节缠绵地呢喃
当泪水肆意的流淌
我会滑落秋天的脸庞
流入清澈而冰冷的小溪
小溪会把我带入
下一个节气,最后
把相思蜿蜒成霜
来源:川报观察、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封面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封面号平台的观点,与封面号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封面新闻。
联系邮箱:mp@thecover.cn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