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丨强雯:绥阳探洞

封面新闻 2020-09-14 16:32 47256

文/强雯

贵州和重庆毗邻,去了数次,我竟然没去过遵义绥阳的双河村。

贵州的溶洞很多,喀斯特地貌的集散地,但每次都绕道了。因为彩光一照,大同小异,相比而言,宁愿在神斧鬼刀下的大山里跋涉。

但实在耐不住当地人口舌,“双河村有200多个洞,不看洞,可惜了。”

9月,燥热渐渐褪去,田野里奔跑着不着边际的风。双河晶花洞入口就在前方五百米处,不过还要下到山底。

带路人塞给我一个头盔。

绥阳双河晶花洞是尚待开发的溶洞,更多的游客会选择附近的“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溶洞,其已然成熟,全洞铁栈道铺底支撑,漫步其中彩光四溢,脚底生风。诗文也投影在石钟乳上,千年浪漫,俯拾即是。

借了贵州高原的地势,晶花洞海拔857米,与重庆“小峨眉”之称的缙云山差不多高,但洞口只有白云作别,穿过乱石岗,看到一面黄泥土墙,开了一扇小门,侧身而过,算是进去了。

没有灯,全靠头上的探照灯支撑,洞深2.3公里,与麻黄洞相连,往返要4个小时,得省着用。

脚底一路踩着大大小小的乱石行进。途中看见一堆小山坡似的硝。“有人在这里炼硝的。”带路人嘱咐绕道而行。炼金术的神仙好像在急急避让我们的莽撞。

越往深处越黑,洞也变小了,岔路很多,有人头被撞了几次,慢慢有些泄气。零星看见一些钟乳石,无甚惊喜。

偶尔会有一片石幔挂于空中,那是渗流水沿着向下的漫流时,沉积的碳酸钙未到达洞底而形成。

一个小时后,穿行的洞突然收窄,大约只有1米高,成年人都得弯腰而行。钻完这个洞,才慢慢有了点奇观。石头熠熠发光,有的凝结成呈线条状,有了大理石般的纹路。满则溢,有的渗透出来,像菌类开出了花,白色的,泥黄色的。

鹿角、鸡爪一样的卷曲石,在洞壁隐隐伸向人群。这是碳酸钙沉积,有静电作用、气流作用、生物作用等多种成因。

奇观密集起来。我赶上了队伍,发现大家都蹲在一块巨型石头下,安静地举着手机。

“看什么?”

“别说话。”

是棉花状的石晶,一丝丝悬挂在石壁上,一说话,气流震荡下就飘荡起来。美,薄、透。都是石膏沉积物。

“看这边,还有絮状的。”众人转过身,换到另一块石壁下,是棉花状的石膏,莲花形态,嘴唇形态。

见惯了喀斯特洞穴里的各种石柱,雄壮、威武、不由分说之态,从没见到这样柔软、飘摇的石膏结晶体,黑暗和未知的世界霎时间变得温柔了。寒武系至三叠系以来,贵州地层以海相碳酸盐为主,发育了多样的喀斯特地貌。这是七亿年溶洞王国的婴儿床,是时光重复繁殖的幻想。

地球千变万化,人类战争又和平,唯有这洞穴里,还拥有这干净无暇的东西。

带路人钻了晶花洞十几年,早已轻车熟路,他的快乐突然降临,像邀请客人参加自己的生辰宴一样,要求大家全部熄灭探照灯,禁止说话,感受5分钟周围的世界,这生长了七亿年的喀斯特奇异王国。

唯有呼吸,致敬这过往的快乐,永恒的快乐。

返程的路上,我的电池快耗尽了,脚痛加剧,我让诗人唐力一会儿走我前面,一会儿走我后面,一会儿和我并肩齐行,因为他的探照灯电力十足。他不怕被我麻烦。

【“浣花溪”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2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准确信息(不能错一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5

  • 行路难 2020-09-14

    这个洞我去过真是太大了,我们探了9个小时不到头真是神秘呀!不知道多远也没有名字,听说现在取名龙王洞

  • 撩心惯犯 2020-09-14

    俺只是个探洞爱好者,清土涧溶洞群值得推荐.

  • 方且 2020-09-14

    看着亲切!还是喜欢家乡的山水!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