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首次举行万人开学典礼,校长为新生送上三点建议

川观新闻 2020-09-12 15:27 35132

图片由学校提供

川报观察记者 邓翔沣

9月12日,西南交通大学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举行,是该校多年来首次本、硕、博新生共同参加的万人典礼,7313名本科生、5109名硕士生、584名博士生参加。

开学典礼上,学校进行了学期第一节思政课,邀请到多位校友,而他们都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曾工作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直到现在,我仍有一种错觉,火神山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还飘扬着……” 作为火神山医院的青年突击队队员,西南交通大学2013届校友周泽民在火神山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周泽民表示,火神山的黑夜时最明亮的,无数机械24小时在工作。“大家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快、要更快。”通过三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周泽民表示,大学生要有高远的梦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希望新生们不因挫折而改变初心,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实现梦想。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表示,在新挑战与新机遇并存的时代,作为在中国重启后进入交大的第一批新生,未来之路从出发的这一刻起就承载了“新生”的厚望与重托。“正值‘拔节孕穗期’的你们,也一定渴望能尽快找到、找准‘新生’之路的正确打开方式。”对此,杨丹提出了三点建议,以期能够回应“新生”之问。

建议一:

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保持一份倔强与坚韧,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初心

面对汹涌疫情,中国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如此坚定。人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全部行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随着时代车轮前进也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纽带和强力支撑。人民与你我无法割离,家国与你我不能割舍。朝气蓬勃、蓄势待发的你们要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念,将个人与人民、个体与国家像榫卯结构一样紧紧地扣在一起、渐渐地融为一体,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与时代共鸣,与人民共情,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中只要有大信念、真信念,假以时日,你们一定能在浪遏飞舟的时代踏浪前行、建功立业。

无论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份倔强与坚韧,能伸也能屈,能迸发也能沉淀,特别是能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用好下沉的锚、稳住前进的舵,以满满信心与昂扬斗志攻险关、破难题。我相信,经历过“大考”的你们,未来纵有惊涛骇浪,也能练就“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磨炼出久久为功的韧劲。

建议二:

要敢于摆脱“舒适区”,趟过“深水区”,向学科、专业中前沿的、难以攻克的“无人区”发起冲锋

从气候变化到能源短缺,从人口膨胀到环境污染,从文化冲突到战争威胁,如新冠疫情一般给人类带来的痛楚远未消逝,人类社会更多的危机与挑战近在眼前。我想说,面对未知的未来,不论在何种社会角色里 ,平凡或不平凡的你们都要有时刻准备着以逆行的姿态负重而上的担当,特别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于用肩膀扛起如山的责任,敢于用行动托起祖国和未来的希望,以你们的方式贡献应尽之责、绵薄之力。

对于你们,特别是研究生同学,敢为人先地挺进科学研究的“无人区”,也是一种逆行的担当。今天的中国愈发认识到“从0到1”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性,急需摆脱“卡脖子”技术的窘境,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创造新方法, 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今后,你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获取一纸文凭,还要敢于摆脱“舒适区”,趟过“深水区”,向学科、专业中前沿的、难以攻克的“无人区”发起冲锋,努力去探究科学技术的未知领域。承受美国重重打压的华为,依然以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负重积攒前行的能量,是名副其实有担当、有能力的民族企业。作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青年大学生、研究生群体,也期盼你们能不辱使命,在看似孤独的科学探索中,加压奋进、摸索远行,成功点燃推动科技进步的灯塔,成为未来科技新航路上的开路先锋。

建议三:

保持强大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快速适应、融入无边界的学习场景、研究场景,掌握主动、更新方法、创新思维

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全球智能化革命的进程,知识存量空前增长,学习方式演进革新,如何自主学习、放大学习效度将是你们未来的必修课。大学里知识的获取从来都不局限于课堂与老师的面面相授,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已经成为了你们备考的常态。与此同时,中国大学正在掀起一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革命,在观念、技术和行为等教育变革的多维驱动下,传统的教与学方式颠倒翻转,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权将交到你们自己手中。由衷希望,新生代的你们保持强大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快速适应、融入无边界的学习场景、研究场景,掌握主动、更新方法、创新思维,沉浸于科学、高效、新型的教育体验和知识创新,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

世事变迁,唯创新不变。你们不仅要有勇闯“无人区”、攻下“最后一公里”的学术担当,努力把握智能时代学术研究的制胜先机,更要在科学伦理、学术道德、理论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范式、创新标准等方面稳扎稳打,不可轻进求速;要涵养做得冷板凳、啃得硬骨头、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治学态度,也要锤炼知行合一、开放共享、持续深化研究内涵的学术能力;唯有此般踏实的积累,才能筑牢学术本底、厚植创新基因,以“踔越之姿”成就学术抱负,持续创造学术价值。“人民科学家”吴文俊先生曾自嘲数学是“笨人学”,就是这样一位自嘲的学者,始终坚持“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就是FOLLOW ME,而不是跟在别人后边”,以滴水穿石的“笨功夫”,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产生影响深远。希望你们致敬像茅以升、吴文俊这样的科学大师,做他们的“铁粉”“忠粉”,体悟他们的治学精髓、传承他们的为学风范,在革故鼎新中应变求变,实现创新生长。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