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别关注丨走进成都特殊教育老师姚勚前:从教22年,为盲生叩开职业的大门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9-10 11:31 52868

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普通学校简单平常的教育内容,他们往往要重复十次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他们小心翼翼看护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既当园丁,又当老师;他们时时刻刻绷紧神经,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姚勚前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作为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她负责盲生的职业教学与康复教育工作,持续了整整22年。

9月10日,适逢全国第36个教师节,姚勚前褪去了初入特教领域的生疏与羞涩,谈起盲生、谈起残疾人职业教育、谈起他们与社会的关系和互动以及他们的生存处境,姚老师已能熟练展开话题,深入探讨。“当你进入特教行业,那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远远大于感动、振奋的东西。”

姚勚前正在指导学生进行视觉康复训练

初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时间回溯。1997年的某一天,毕业于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的姚勚前,在一次招聘现场偶然遇到了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田校长,彼时,她正在招聘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特教老师。带着好奇心,姚勚前走上前和田校长聊了聊,交换了下想法。

姚勚前的专业背景与学校办盲人职业教育的方向高度契合,田校长鼓励姚勚前“去试讲一下”,没想到这一试,让她彻底留了下来,并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

“来这个学校之前,我只在医院里接触过残疾人。”医者思维让姚勚前过去面对残疾人时就是“患者的感觉”。突然一下从医院变为了学校,眼前的一幕,还是颠覆了姚勚前过往的印象。

她至今记得,教室旁的连廊里,一群盲生正在吹拉弹唱,他们熟练地使用着各项乐器,伴随着悦耳的音符,欢笑声回荡在整个走廊。

所带班级参加歌咏比赛

带着初见时的憧憬,姚勚前开始了她的第一课。学生普遍为初中毕业,有全盲的,也有低视力的,拿着一本医学教材讲完后,学生在台下没有任何反应,课堂一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姚勚前很诧异,直到旁听的特教前辈提醒她“语速太快,学生没法做笔记”后,姚勚前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身有残障的学生。

在前辈的帮助下,姚勚前开始重新写教案,制定教学计划,同时随堂旁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半年时间里,她完成了4门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详案,从一个“无知小白”到逐渐能适应课堂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教老师。

针对社会盲人的定向行走培训

进阶/

扎根特教领域 从“小白”到专家

和许多老师把笑容挂在嘴边,鼓励式教学不同,姚勚前的教学偏向理性,这与她专业背景和性格有关。“对残疾人士最理性的关怀就是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他们减少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一位特殊教育前辈给了她深刻的启示。

1999年,姚勚前参与了国家级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初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研究,撰写论文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大会上交流;同年编撰校本教材《西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推拿专业教学中使用至今。2012年,她牵头编写的校本教材《盲校康复课程教师用书》正式出版,是全国第一套盲教育康复用书,目前已在全国多地推广使用。

常年和盲生群体朝夕相伴,对他们,姚勚前会比一般爱心人士想得更多、也更远。她会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学生反馈遇到最主要的还是社会公平问题,比如就业出口窄,他们有些人的专业是钢琴调率,但是找工作远不如去按摩店来的方便。”姚勚前会认真向学生解释:“这不是不公平,是音乐这一行竞争本来就很大、市场性强。”

录制微课

发展/

特教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形势对残疾人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能让他们在社会立足,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便开展了职业教育,针对不同类别的残障人群,开发、设置了一系列职业课程,譬如:中医(针灸推拿方向)、数字影像技术(动漫)、民间传统工艺(蜀绣)、中餐烹饪(中式面点)。像姚勚前这样的特教老师,他们除了传授职业技能外,还要手把手教会残疾学生的饮食起居,付出的精力常常是普通教师的三倍甚至更多。

“有些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他们通过参加高考(单招)进入大学,有的考进了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特教学院。”姚勚前自豪于自己的学生考入大学,但同时也表达了遗憾。“四川目前还没有一所特教高等院校,这块如果能补上,学生就不用去外地上大学了。”

她告诉记者,随着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到了特教领域,他们中不乏名牌大学学生,社会上一些科技公司也开发了辅助工具,例如带语音导航的盲杖,帮助残疾人减少生活中面临的障碍。“成都近年来无障碍设施已经很规范了,未来盲生只要能突破视觉上的难关,他们和正常人差别就很小了,这都有赖于科技的发展。”

评论 1

  • Norbu 2020-09-10

    感动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