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遗事|醇亲王大阅海军 画师绘制一幅“渤澥乘风图”

封面新闻 2016-07-21 07:06 6284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实习生 杨前 陈涵蕊

身着黄马褂的醇亲王奕譞、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正红旗汉军都统善庆等人,站在船桥之上,目视前方。四名警卫在旋梯之下,时刻警戒……

这一幕出现在《巡阅北洋海防图》上,画中共画了28个人,人物刻画细致,犹如照片。

局部:左起善庆、奕譞、李鸿章

光绪十二年四月,公元1886年5月,北洋舰队进行了第一次大阅,也是唯一的一次亲王阅兵。

醇亲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鸿章、正红旗汉军都统善庆等人,从天津出海,前往旅顺、烟台等地视察海防设施与海军舰队。

这次阅兵醇亲王带了两个宫廷画师。阅兵结束后,绘制了一幅《巡阅北洋海防图》,以及10幅《渤海阅师图册》。

其中《渤海阅师图册》藏于北京故宫,《巡阅北洋海防图》又叫“渤澥乘风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这次大约后,《渤海阅操图册》和《巡阅北洋海防图》被送进宫中,向慈禧太后汇报整个巡阅的过程。

《巡阅北洋海防图》在2013年才首次在台湾公开展出,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关阅读:跟随130年前的醇亲王大阅北洋水师

11幅阅兵图画分藏两岸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十二日,慈禧太后以醇亲王奕譞为海军大臣,二十四日,海军衙门成立。次年,醇亲王奉慈禧太后懿旨巡阅北洋水陆各军。

由于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父亲,因此具高度的政治宣示意义。

历史学者王家俭先生称此次海军校阅“声势浩大、军威隆重,为清季海军建军史所罕见”。关于此次大阅,有《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和《渤海阅师图册》《巡阅北洋海防图》等记载巡阅过程的官方文献和图绘。

《渤海阅师图册》,绢本设色,十幅,每幅宽40.5厘米、长57.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共分10个主题,分别为《朝岛蜃市》《阅师记程》《芝罘形势》《威海水道》《威海船操》《旅顺水操》《海军布陈》《兵船悬彩》《烟台大会》《登州振旅》图绘,描绘了巡阅各阶段的重要事件。

巡阅北洋海防图,又称“渤澥乘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巡阅北洋海防图》,绢本彩绘,尺寸较大,宽316厘米,长251厘米。画面的主题是航行于渤海的海晏轮,整个绢本完整,没有拼接痕迹。

从画面上看,两套图卷应该绘画手法相近。但因为长期分藏在两岸,特别是《巡阅北洋海防图》在2013年才首次公开展示,此前并未为人所知。

28个人,神态各异

在《巡阅北洋海防图》中,共刻画了28个人物,绘画细致,栩栩如生。

船桥之上,图中醇亲王奕譞中立,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立于右方,海军正红旗汉军都统善庆立于左方,三人都穿着黄马褂。站立处上有顶棚遮阳,周围有护栏。

图中,画师描绘了7位正在各司其职的洋人船员。

船头和船尾两个洋员,正在操作舵轮,头戴高帽,着西服。

船尾操舵的洋员

船艏有三位洋人,一位在整理杂物,一位抛下系绳水桶取水,一位则持拖把清洁甲板。  

清洁地板、大水和整理船具的洋人杂役

在船中的一位洋人,头戴高帽,身穿西服,右手拿着手杖,左手插入口袋,甚至连胡须、抽烟的动作都精细绘制下来。在船的尾部,还有一名船员正在检查轮机的进气口。

抽烟巡视的洋员

检查进气口的洋员

在船的甲板上,画师还画了18个随行官员和杂役,其中有11人是身着紫色马褂的官员。

在船艏位置,有三人在天桥前方的前甲板遮阳棚下,两位在安排座位,一人正在翻阅书籍。

在天桥下方,楼梯口处有四位官员,似乎是在做警戒工作,其中一人正在低头翻阅公文。

船前部的大臣、官员和杂役

在船尾甲板上,放着醇亲王的一座轿子,有三名官员正在前后警戒。这顶轿子,一说是慈禧太后所赐的杏黄轿,一说是黄绊四人肩舆。当时慈禧旨赏乘坐杏黄轿,醇亲王两次上疏力辞,而准备了黄绊四人肩舆作为坐轿。

船尾醇王坐轿

在更下一层甲板上,又画了8人,其中一人是穿紫色马褂的警卫,剩下七人中,形态、动作各异,有人在低头看海,有人在远望,均穿便服。

在海晏轮的主桅上挂着镶红边白底之帅字旗,尾桅上和船尾皆悬挂有三角黄龙旗。

船尾桅杆上挂有三角军旗

画中出现李莲英

在船上底层甲板上,画有一名手持烟斗的人,他应该就是受慈禧太后派遣一路照顾醇亲王的太监李莲英。

拿着烟袋的人,应该就是李莲英

按照清朝祖制规定“太监不得出宫”,在此之前另一位大太监安德海,慈禧曾派他到南方去置办皇帝龙袍,但因他为人嚣张,一路招摇,在山东境内,被山东巡抚丁葆桢抓住,先斩后奏。

近代史研究者金满楼考证,此行中的李莲英并未像传闻中的飞扬跋扈,而是十分谨慎规矩。

1886年,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检视阅兵,慈禧太后拟派醇亲王奕譞。金满楼认为,奕譞因为是光绪生父,他深怕慈禧太后猜忌,于是主动要求让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陪同前去。于是醇亲王便作为朝廷的正使、李莲英作为副使,前去视察北洋海军。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在清代历史上则是第一次。

李莲英出发前特别把慈禧太后破格赏赐给他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按理太监最高只能获得四品顶戴)。

在检阅期间,李莲英自知身份,因此需要与醇亲王、李鸿章等人保持距离,一路伺候醇亲王。

在一些影视剧中,曾描写李莲英欲登军舰惹恼舰队将领的情节。其实在检阅期间,除了登陆,醇王以及随从官员都是在海晏轮和保大轮上,只有一次在海上,醇亲王去校验定远舰。

两年后才回国的致远舰出现在画中

不知是画师有意为之,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在这幅图上出现了“致远舰”,具体位置在在海晏轮的船艏前方。

画面中不该出现的致远舰

致远号和同型姊妹舰靖远号均在英国订造,在1888年才由英籍洋员琅威理和邓世昌、林永升等率领下抵达中国。

阅兵的时间是1886年,致远舰不可能在受阅之列。

根据对比,图中所画的致远舰,与该舰在英国完工后测试航行的照片极为相似,理由就是一门速射炮。

致远舰在英国高速航行的测试照

在建造之初,致远舰的船头装有一门哈乞开斯速射炮,回国后,因为担心这个设计会影响主炮,因此被拆掉,但在次画中仍绘有此一速射炮。

学者周维强指出,《巡阅北洋海防图》的绘制完成时间不可能早于1887年致远号完工之前,也不可能晚于1891年奕譞死后。

醇亲王航海放歌

《巡阅北洋海防图》画中题有醇亲王诗作《放歌》一首:

我曾游徐无,绝顶峰上头。登峰更宿峰之楼。下视众山皆培塿,疑是银涛千里翻清秋。今复跻天桥,危坐入东海。飘飘心迹真仙宰。沧波万叠涌艨艟,又疑云烟出没笼崴嵬。西送月无痕,东瞻日初浴。除却升沈赤白丸,惟有滉瀁一色连天绿。仰寥泬,俯幽宫。神不可召,蠡不可穷。但学谢安石,悠然云海中。不学郭璞狂,浪说蹄涔同。我心先为坡仙得,走笔大书示二客。兹游奇绝冠平生,一言能抵千行墨。涯涘渺不见,仙药安可期?放怀且迈洪流外,看作桑田未变时。

醇亲王所做《放歌》,位于画面的右上角

光绪丙戌首夏巡阅北洋海防,绘“渤解乘风图”,并录《放歌》一首以志雪鸿云。

此诗除描写了渤海阅师中航海所见得自然景象,更呈现了醇亲王欲以东晋政治家谢安(320-385)为师的期望。在诗前有“颐寿堂”引,颐寿堂位于醇亲王所有的适园中;诗后有阴刻“会观焀日”,阳刻“大阅会师”印各一。

此次巡阅之后,北洋海军成军。此后又举行了两次大阅,其中1984年5月举行了最后一次阅兵,两个月后,甲午海战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海晏号,抗战中沉船御敌

醇亲王阅兵的座舰是海晏号,画中“海晏”二字十分显眼。

船舷上的船名牌,是用金属颜料勾画的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修护此画时发现,透过手持式实体显微镜,看出“海晏”二字是以闪闪发光的金属矿物颜料金粉勾勒描绘而成,此举宛如画龙点睛一般,显示出本船舰在当时之重要性。

海晏轮原为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海轮,原名盛京,1874年在江南造船厂建造完工,行驶上海至福州航线。1877年招商局并购旗昌时纳入船队,载重二千八百吨,载客二百八十一人,盛京因而改名“海晏”。

最初建造时,海晏号为明轮结构,叶片部分或全部露出水面,这种设计容易导致船舶不能稳定航行,因此1882年改为暗轮,将推进器置入水中。

除了在1886年,作为醇亲王的阅兵座舰外,海晏号还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诸多重大事件。

海晏轮

1884年,中法战争前,刘铭传从上海秘密搭乘海晏轮突破法舰队封锁抵台任巡抚,刘铭传得以指挥在台的抗法大局。

1895年,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海晏号暂时易帜,改挂德国旗,将船名暂改为“公义号”,搭载李鸿章之子李经方至台交割。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又曾短暂藏匿海晏号中逃脱清廷追捕。

最后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年8月13日,海晏号在上海十里铺沉船御敌。

海晏轮总共在海上行驶了63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