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 科技人

封面新闻 2020-08-31 13:35 43914

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投身中国科技城(绵阳)建设,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越来越丰硕。

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摄影 雷远东

以“5G物联网NB-IoT通信+红外体温监测传感器+运动传感器”等技术方案为核心的一款测温手环,不仅可实现24小时医疗级实时监测体温,还支持防疫健康码,可统计步数、位置轨迹等信息。

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它火速问世,从开发、物料齐套、小批量试制和在线测试,到交付验收,四川爱联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团队,仅用了15天。

爱联科技副总经理刘小平认为,这是公司科研人的速度,也是社会环境的一个切片——身处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人才奔跑的脚步片刻不停。

一如这座城市对科技人才的追捧。从全国唯一地级市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到建成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国家科技城(绵阳)分市场,绵阳在优化发展生态、厚植发展优势的过程中,紧紧追在人才后面。

科技人的“圈子”


与记者对话时,爱联科技物联网首席总监陈进说得最多的话,是“我不想过多地说自己,我们是一个团队。”他把自己带领的200多个科研人员团队,归为一体。

陈进 绵阳人 四川爱联科技物联网首席总监

在陈进看来,工作中的这群科技人才不可分,他们没有区别,“每个人都拼,都努力”;他们目标一致,“都为了把科研项目完成”。埋头苦干,精于专研的共同气质,把他们都圈在同一个“圈子”,陈进说这个圈子不谈个人,只谈团队。

“这是绵阳的氛围。”绵阳人陈进是为数不多的本地人,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也像他一样,在这里有了家,成为“新绵阳人”。“科技城发展到第20个年头,这里的产业链完整,科技人才完备,无论哪里来的科技人才,都可以在这里获得很多信任感。”陈进觉得,这里的科技氛围让人安心。

此心安处是吾乡。18年前从老家山东坐38个小时绿皮火车到绵阳的牛德青,在绵阳立业、结婚、生子,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作为中国兵器装备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测控部副总经理,在他看来,这座城市吸引自己的,有科研氛围,还有生活上的幸福指数。

牛德青 山东人 在绵阳从事科研工作已18年

2003年进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的朱松柏是湖南人,回想自己当初选择绵阳的原因,他更多地归结于国防事业的情怀,“到西部来,参与到国防建设的事业中,为国防事业做点事。”

放眼当下,朱松柏明显感受到吸引人才的实力发生着变化,“十年前,或许最大的吸引力是稳定的收入;十年后,能吸引人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一座城市的综合环境,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等。”

朱松柏 湖南人 在绵阳从事科研工作已经17年

朱松柏记得,对外简称“五八所”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曾经的存在感很弱。“十多年前,在绵阳城里提五八所,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么个地方。姑娘最想嫁的是‘中物院’的人,‘五八所’比起来就谈不上什么美名。”

改变发生在“五八所”创新转变体制机制,积极拓展院地合作渠道之后。2017年,“五八所”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改企单位之一,同时也成为首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踏上“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后,“五八所”的技术及成果转移转化大步向前,多种产品的销量及市场占有率抢占全国前列。

“有了知名度,有了社会的认可度,‘五八所’吸引人才也有底气。”朱松柏说,如今人才进了所里,受到的重视既有所里给予的,也有地方政府提供的,“不管是薪酬设计,还是晋升通道,以及地方政府提供的政策激励,都能让高端人才越来越有获得感。”

破除“一编定终身”


为人才创造收获机会的不止于企业,也在机关单位。

2020年3月,绵阳经开区实施的全员聘用试点改革万众瞩目。这项改革打破身份、部门、职务、“一编定终身”“论资排辈”限制,确定146个岗位用于干部竞聘,其中4个副科级及以上专业性岗位面向全省公开选聘。

34岁的蒋明军是4个竞聘上岗者之一。

在绵阳市经科局工作了5年的蒋明军,此前是经科局业务科室的一名聘用人员,通过此次公开竞聘,他获聘成为经开区经科局副局长。“对我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激励。”蒋明军认为,全员聘用试点改革营造的“能者居之”用人环境,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平台。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勇公开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长虹最大的财富”。对于人的关键性,绵阳有相同的理解。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始终遵循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强化人才保障。”

2017年,绵阳入选全国首批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一年后试点启动。2年多来,激励计划得以细化,绵阳创新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薪酬机制、国有企业科研人员薪酬激励机制,落实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政策,扩大计划项目、横向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发挥科研项目资金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引导作用,落实科研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科研人员多元化激励方式以及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模式,最大限度为科技人才“松绑解套”。

围绕人才保障出台的各种政策与计划不胜枚举——创新出台“科技城人才计划”,实施军民融合创业团队“聚变计划”,科技领军创业团队“涌泉计划”,产业尖端创新团队“卓越计划”。每年拿出6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配套绵阳人才公寓,发放“绵州英才卡”……

全市各试点单位也纷纷出招。绵阳师范学院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管理办法(修订)》《科研工作量奖励与考核办法(修订)》,绵阳中心医院先后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长虹集团出台了《公司级技术创新成果与人物评审及激励管理办法》……

业内外人士有同感,绵阳对人才始终“高看一眼”。数据显示,近7年绵阳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近3.5亿元,资助引进领军人才397名、创新创业团队467个,受资助企业实现利润52.82亿元。此外,一系列激励举措出台后,绵阳市科研人员年人均薪酬年均增长达到11%。

能留人的干事创业天地


1999年,陈琳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时,有很多就业机会,三大通讯公司、银行、外企……她却选择回到绵阳老家,进入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九洲”)。陈琳的父亲1968年退伍后被分配到九洲,她算是企业二代,“有一种情怀吧”。

只干不说,默默奉献,进入九洲之后,陈琳渐渐理解父亲曾经的“沉默寡言”。

陈琳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识别事业部副总经理 因情怀成为了 “企二代”

工作一年后,中国(绵阳)科技城于2000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九洲是科技城的核心企业之一。二十年来,现任九洲识别事业部副总经理的陈琳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蜕变,见证绵阳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巨变。

“老一辈九洲人大多是分配过来的,现在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以陈琳所在的识别事业部来说,吸引来天南地北的人。他们或被绵阳的人才政策打动,或被科技城创新氛围感染。

陈琳有体会,逐步完善的基础建设,是留住人才的基本保障;以开放姿态吸引外来投资,则为人才提供了施展能力的平台。以九洲为例,企业制定的各种激励机制,牢牢团结起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元老级员工有卓越功勋奖,中流砥柱有突出贡献奖,年轻力量有新锐科技人才奖。”

据了解,九洲创新开展产品集成开发及增量绩效管理改革,把科研人员的薪酬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和虚拟利润提成四部分,将虚拟利润提成分配与科研项目绩效挂钩。截至目前,九洲本部科研人员占比超过20%,博士、硕士占科研人员总数一半以上。

好的人才机制不仅留得住人,也激励着人。陈琳举例说,8月1日至8月9日是九洲员工放高温假的日子,恰逢“十三五”末期,到了科研项目出成果的时候。“研发人员累计加班400多人次,有员工连续加班8天,比平时上班还要辛苦。”

放活人才管理、用活增收机制等改革举措,助推绵阳持续引入“活水”。数据显示,目前绵阳有“两院”院士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7万人。2019年新引进海外人才161名、博士228名、硕士2170名。

截止2019年底,绵阳全市人才总量达81.4233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379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9018万人、专业技术(科技人才)人才23.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2.6万人)、技能人才3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7.2087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2335万人。

科研人员集聚的绵阳同时迎来“创新力大爆发”,全市新增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0件,新增专利授权量超5000件。

站在科技城建设20周年的里程碑前放眼未来,可以预见绵阳的新征程,势必将继续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定的步伐。

评论 6

  • 小草 2020-09-01

    硕果累累

  • fm888480 2020-08-31

  • fm888480 2020-08-31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