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朱文建
成都荷花池综合批发市场位列全国七大市场之一,在这片不大的区域内云集了东西南北的客商。下海成为一股潮流,一个时尚,他们来这里淘金,怀揣着发财梦,成都荷花池不是一个池,而是一片“海”。
有多少人下到“海”里,有多少人在这里沉浮,又有多少人游到了预定的彼岸,成就一个一个的财富神话,一个又一个梦想。
2012年的荷花池市场。刘陈平摄
卖吼货的地摊时代
七月流火的一天,我骑着共享单车从西北桥走过人民北路路口,一眼望见金牛万达广场高高的楼宇,竟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兴奋——这就是曾经的荷花池市场?回想荷花池的旧影,繁华与喧嚣历历在目,就如昨天。
荷花池的名字,据说是解放前一个军队长官解甲归田后,在这里挖了一个大池塘,遍种荷花,附庸风雅而得名。岁月更迭,当年的荷花大池塘早就湮没在行色匆匆的历史脚步中,而荷花池这个地名则流传下来,演变成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
打破这里沉寂的是火车北站的出现,这是成都第一个火车站。成都北门历来就是出入川的主要通道,一个繁华之地,聚集了南来北往的人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里人气旺盛,人们歇脚打尖,热闹非凡,城北汽车客运站也因此应运而生。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在成都北门诞生,并由此向周边扩展蔓延开来。
最初的荷花池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有人看到了商机,就在街边随便铺块塑料布扯起摊摊做生意。刚开始还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带的头,卖些袜子、健美裤、气球等小商品,有来成都的人回去的时候,就顺带拿些小东西回去卖。这一卖还觉得不错,收入比上班强多了,尝到甜头的人也不管人们异样的眼光,抽空隔三差五地来拿货,毕竟赚钱才是硬道理。开始还是兼职,一边上班一边卖货,后来干脆辞了工作,做起了百货生意,这批人也成为荷花池最早的零售商、拿货人。
荷花池市场2012年关闭改造前。刘陈平摄
现在做生意是平常事,以前做生意的观念不为人接受,被视为“不务正业”。我的女朋友、后来的妻子,从老家到成都来闯荡,也混迹于荷花池最初的地摊生意当中。地摊不是随便就摆的,要等到下午五六点钟才行动,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收摊。白天人迹稀落,晚上人流熙熙,下了班的搞兼职挣外水,专职做小生意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如何把生意做成做好。昏黄的路灯下一字排开的地摊,一般都是用两根板凳搭起一块层板,或是钢丝床搭起一个摊摊,男男女女大声叫卖:“走过路过,机会不要错过,买回去就捡钱呀!”卖小吃、卖凉面、卖卤菜的小贩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游走其间。荷花池批发市场由此萌芽。
不愁卖的百货生意
北站东一路的左边是青龙市场,以前的百货交易第四区,后来改成了鞋区。荷花池的转正期是在1985年下半年到1986年的上年,地摊一律取消,开始有了比较统一的管理,清一色的钢丝床摊位,不再大呼小叫地卖吼货样子。
之前荷花池水果批发点搬到了驷马桥,腾笼换鸟,也都摆上了货摊。钢丝床没摆多久,又用砖块水泥板修起固定的简陋摊位,不久又用铁皮货柜取代,荷花池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初具规模,吸引了省内外各地下海前来淘金的人。
我除了上班外,也经常混迹于荷花池,算是兼职。开始摊位在综合市场内的主通道,后来又到了百货交易四区,给妻子打下手。市场里一片喧嚣,早晨把货拿出来挂好,一叠叠码在铁皮柜子上;下午收了摊,把货装在袋子里放到寄存处,尽管一袋货寄存费需伍角到一块钱,仍排很长的队。第二天一早又赶紧去把货取出来摆好。至今还记得市场广播喇叭里放起的那支欢快的歌:“叮当叮当叮叮当,骑车奔驰在大道上……”
相邻摊位的陆明清是仁寿人,两口子都来守摊,在八里桥租了房,把家都搬了来。后来挣了钱回到老家,买了房子,又开了一家歌厅,也算是衣锦还乡了。记不起小张是哪个地方人,父子两个来看摊做生意,两人看上去岁数相差也不大,见老张来了,有人开玩笑说,小张,你哥哥来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嘴笨,不会做生意卖货,很难卖出货,在摊位上不过起个看守作用而已。有买主来了,小张就会主动答话帮我卖货,叫我不要说话。买主也练精了,往往快成交点货数钱,一句话不对就戳脱。陈姐把两个儿子都带来荷花池摆摊,两个小弟娃都才十几岁。前不久我遇到了陈姐,她早不做生意了,在北站附近买了房,服装生意让小儿子接手,大儿子做了另外的事。她颇有几分自豪地说,管他的,这辈子还是混出了个人样子。
那阵做百货生意根本就不愁卖货,愁的是货源。
刚开始,荷花池市场的百货货源几乎都把持在江浙人手里,他们包下市场附近的旅店,从外地发来货码在屋里,静等生意上门,而对于货物的来源则是守口如瓶。找货源是最辛苦的事,事先打听到了哪个旅店有货,收了摊就得赶紧跑去,还得有熟人引荐,说尽了好话,不然人家不拿货给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急得心里没得抓拿。
闯出来的进货渠道
走在如今的荷花池街上,气派的商业购物高楼下,是整齐划一的药材市场及干杂市场。原来的天海大市场早就被高楼所取代,形成了楼下商铺楼上住宅的新格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羽绒服好卖,有多少卖多少,常常脱销。买主是一大包一大包地抢,只消转个手就赚钱。我们赶到附近一家旅店找货源,老板操着江浙口音说没货了,就要撵我们走。我们说出一个朋友的名字,老板才答应拿货。根本就没有挑选的余地,一包一包的货不开封,直接付钱拉走。找到了货就是胜利,赶紧在街边喊了辆三轮车把货拉到市场寄存处。一番忙碌下来,又冷又饿,都晚上十点过了才往屋里走。
那时候,我们经常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去找货,顶着厚厚的白头霜,这家旅店进,那家旅店出。老板睡眼惺忪爱搭不理,只能拿几包货,多一包都不行。大冷天,冰冷的打包带把手指都勒出了血。我不会骑三轮车,找来三轮车现学现卖,几次差点把人撞了,把货拉到市场,已是一身大汗。一见来了货,买主一下就围了上来,口里抱怨着:咋这阵才来,还等着赶车回去卖货呢!直到这时,我紧张的心才松了下来。
在人家手上拿货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老余是江浙人,瘦高的个子,腋下夹个公文包,派头十足。他同其他批发商一样,发了货在旅店静等说价。不过老余这个人够朋友讲义气,他也不隐瞒,把进货的渠道给我们说了。可千里迢迢,从未出过远门,哪个敢大起胆子揣一大笔钱去冒险?找不到货不说,还担心弄不好出个意外。老余干脆地说,走,我带你们去!江浙一带服装加工厂遍地都是,有了老余的带路引荐,我们很顺利地进到了第一批货,减少了中间环节,利润当然就要多些了。
大约在1987年到1988年间,很多荷花池的商家就开始全国四处进货,很快势不可挡,东到江浙,南下广州,北上武汉,闯出一条条进货渠道,荷花池的商路迅速拓展。
下海淘金的追梦人
荷花池商圈包括北站东一路、北站东二路,还有统称肖家村的肖一巷、肖二巷、肖三巷、肖四巷。
这片地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下海淘金。
刘双喜是江苏人,在火车站货运部工作,每天有很多百货发往成都荷花池,可以看出荷花池的商气特别旺盛。老刘认识了发货的曾老板,两人一拍即合,老刘辞去了车站的工作,来到荷花池与曾老板做起了服装生意。
大成市场。
肖三巷是正对着成都大学的一条街道。他们先在肖三巷租了铺子,卖羊毛裤羊毛衫,生意好得很,请了四个人,还有专门管账的。每天要卖十几包货,从山里来的买主大包大包地拿货,从不挑剔。每天的营业额就达十多万,从早一直忙到晚。一次管账的一时疏忽,晚上关了门就走人,回家后才想起当天的货款还放在铺子上没拿,吓了一大跳,赶紧跑到铺子上,幸好十多万元的货款装在塑料袋里纹丝未动。天海大市场建成,他们又进入了市场打拼。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近二十年时间,可谓荷花池的黄金时代,不管是人流量、交易额及货物吞吐量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跻身全国七大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之列。特别是2000年后,荷花池市场提档升级,先后涌现出大成、金荷花、荷花金池等一批新型批发市场,交易环境和服务质量都上了一个档次,影响迅速扩大,附近的云贵川地区,沿海广州、福建、江浙一带,远达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的人都来到这里。荷花池也不负众望,成就无数人的创业梦想。
每天早晚是荷花池的黄金时间,凌晨三四点钟,市场就活跃起来,汽车喇叭声,人的叫喊声,拉货的小板车轮声交织在一起。人们脚步匆匆,雄赳赳气昂昂,跟上战场一样,就听到喊:“快点快点!”送货的搬运工穿梭来往,各个打包点灯火通明,一派忙碌,奏响了荷花池凌晨独特的交响曲,拉开一天的大幕。中午过后,人流渐渐稀少下来,商家也可以歇口气了。到了下午收摊,夕阳西下,又是另一番景象。大货车停靠在路边,搬运工忙个不停,一车车的货发往远方。直到天黑路灯发黄,整个商圈才停歇下来。
业内习惯称最初成立的荷花池综合批发市场为老市场,老市场在几年前就拆除,完成了历史使命,整体搬迁到国际商贸城。而大成、金荷花、宏正等市场则支撑起了荷花池市场新的一片天,因为这里有成都火车北站为重要依托,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区位优势。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