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曲艺 | 四川扬琴传承人徐述②:站在门外痴痴听,如愿拜师李德才

封面新闻 2018-11-04 15:50 36713

封面新闻 记者荀超 摄像关天舜

20世纪初,成都有一位扬琴世家出身的李德才,其独树一帜的“德派”风格,在成都扬琴界声名赫赫。李德才戏路宽,擅长旦角,小旦、花旦、闺门旦、青衣旦等,誉冠蓉城。那时候,他在鼓楼北一街的,那个有着百年书场历史的茶铺,设立了名曰“芙蓉亭”的扬琴专座,那时夜夜摆场,座无虚席。不到10岁的徐述,就是其中之一。

李德才的戏路非常宽,什么样的旦角都能唱。小旦、花旦、闺门旦、青衣旦都难不倒他,最感人的还数青衣旦。他常说:“换人物就应该换一张脸来唱!”这就是他设计唱腔从人物出发的思想依据,什么样的戏,什么样的人物他都有独到的诠释方法,几乎每场戏都有不同凡响之处,都会出现有别他人的新腔。

徐述忘不了李德才在“芙蓉亭”演唱扬琴时带给自己的震撼,“只要喜欢就去听,音准、台词,每天听几句。虽然很多专业的东西听不出来,但就是觉得扬琴怪有味道的,每天非听不可。”

上世纪50年代初,李德才供职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组织“说新唱新”专题节目。并于1956年7月,首开四川扬琴界面向社会招收女生的先河。那年,徐述正式考入电台,配合“说新唱新”栏目跟老师学习曲艺。当时,曲艺队有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四川竹琴等多种类别,但徐述一下就看上了自己从小就爱的扬琴。

“刚开始几天还没有分专业,我每天就不自觉地站在四川扬琴的办公室门口,又不敢进去,就在外头听。”听了大概几天过后,办公室里的操琴人就问徐述:“好不好听?”徐述说:‘好听。’‘想不想学嘛?’她说:‘想学。’‘那就跟我学琴吧!’”这个操琴人,就是声名远播的扬琴艺术家李德才。“我和扬琴的缘分,是冥冥中注定好的。”

人物简介:

徐述,1937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56年考入四川省广播电台曲艺队,师从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学艺,习男腔、老旦腔。与恩师李德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主要曲目有《秋江》《船会》《闯工》《描容》《活捉三郎》等。1958年,参加四川省首届曲艺汇演《拷红》获奖,同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人的接见。

80年代末,改口传心授教学为电声教学(先将其唱腔录音让学生听后再上琴细教唱腔韵味);1997年,为使新同学有谱可依,先后谱教材:《夜课》《藏舟成配》《三祭江》《伍员渡芦》《拷红》《宝玉哭灵》《渔父辞剑》《静夜思》《阳光三叠》等,并编写《扬琴基础知识》二册,谱曲和文字教材3万余字。

徐述不仅保持传统,自打自唱,唱打皆优,而且自成一派,男腔女腔皆唱,成为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志。其唱腔韵味醇厚、丝丝入扣,被著名报人车辐称赞为“清风水月”。

【下期预告】

跟随李德才学四川扬琴,徐述有股韧劲,哪怕不睡觉不吃饭,也要先把词唱熟唱会。看到徐述如此认真,李德才夸她,“你娃娃凶哦,我唱,你都要把我嘴巴盯到!”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8-11-04

    钦佩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