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寻迹|辽东陆战场寻访⑨:金州城内的遗迹,每一处都有着悲伤的故事

封面新闻 2017-11-30 10:54 30322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甲午历史顾问 王记华 陈悦

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甲午战争战火烧过鸭绿江,战场进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挥军旅顺。

为了加深历史研究的实地感受,寻访遗存的甲午战迹,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发起甲午历史辽东寻访活动。这是甲午战后120多年来,首次系统对辽东甲午陆战遗址进行的寻访、考察。

封面新闻将陆续刊发本次甲午历史寻迹考察报告,今日刊发寻访第九站:金州城内的副都统衙门、旅顺突围清军战死处遗址。此外,还有两件在特殊的遗物:正冈子规的俳句石碑和保卫金州城的前膛炮。

金州城内的甲午遗迹,每一处都有着悲伤的故事。

复建后的金州副都统衙门大门。

1.副都统衙门:

遗憾,拆除重建

10月16日下午,寻迹团一行来到金州副督统衙门旧址。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日军当年拍摄的“第二军司令部诸将校”照片的位置。

拆除复建

金州副都统衙门在金州城中心位置,门口有两只新做的大石狮子。

衙门由五进院落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列,有大堂、印务处、左司、右司、副都统官邸、后花园等部分组成。

据介绍,此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官衙建筑特点和东北建筑风格,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二品官衙,衙门及内部机构对研究清代官衙建筑和东北地方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是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保护建筑。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为加强金州防务,将熊岳的副都统衙门迁到金州设“金州副都统衙门”。金州副都统衙门,置副都统1员,正二品,由盛京将军指挥。衙门设印务处,分左右两司,各司配以司达、班达、誊录等官员,驻金州城内东街,辖金州协领、旅顺水师营协领、盖平城守尉、熊岳城守尉、复州城守尉。

甲午战争中,金州被攻陷后,衙门也被日军占领。

1896年“三国干涉还辽”后,金州副都统衙门重新恢复。1898年3月,沙俄强迫清廷与其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在旅大租借地内,副都统衙门的管辖区仅限在金州城内,租借地外的原副都统衙门的辖区不变。1900年,沙俄强占金州,金州副都统衙门撤到省城奉天,但直到1914年才结束结束它的历史。

据大连历史研究者范志民介绍,1904年5月26日,日俄战争中日军再次占领金州,在副都统衙门旧址设立“金州军政署”,此后这里又成为金州民政支署、金州民政署的办公地。

1920年代中期,民政署迁到金州火车站后,衙门旧址成为“金州警察署”所在。解放后这里又成为金县公安局办公地。

1999年,金州区公安分局搬迁后,副都统衙门原有历史建筑被拆除,此后又在原址上按照原建筑的布局进行翻建。

根据管理方介绍,翻建后的衙署在总体布局上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建筑及附属园林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各单体建筑均为土木结构,建筑类型为硬山式,梁枋彩绘以青黑为主。据称,翻建后的衙署还定期举行金州副都统巡游表演,重现八旗军尚武雄风和满族姑娘优美舞姿。

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随着这组150多年来的历史建筑被拆成瓦砾,许多重要的真实的历史信息也被掩埋得不见踪迹了。我们对待历史文物建筑,除了拆旧建新之外,难道就没有更合理更温柔的办法了吗?

金州城副都统衙门,日本第二军司令部将校合影,其中第二排中间坐着的就是司令官大山岩。

找到照片拍摄地点

在新建的衙门旧址内,我们努力寻找当年日军拍摄照片的位置。最终我们在衙门最后一进院的“副都统官邸”门前找到了。

日军照片的拍摄地点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门前向外搭建了一个廊亭,除了建筑细节上有所不同外,翻新后还能看出当年的框架和样式。

照片上,日本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坐在一群军官中间,第一排军官坐在铺设毯子的台阶上,画面的左侧还有衣服等物资。

根据介绍,最后一进院原本是副都统和家属的寝院,据此推测当时大山岩应该是住在这里的。

照片上,还可以看到正门上挂着一幅匾额,上书“霞照”两个大字,字迹规整,落笔有度。廊柱上还遗留着对联的痕迹,其中横批能看出写着“风和日丽”四个字。

1894年,日本第二军司令部进驻该衙署后,大山岩命令设置“金州城内占领地行政厅”,任命一等领事荒川巳次为知事。这是继日本第一军在安东县设置第一“军管民政厅”后,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又一个殖民统治政权机构。

对比图。

2.正冈子规的俳句石碑:

战争的鼓吹者,也写下过伤感的俳句

“我去你留,两个秋”。

这是正冈子规为纪念和友人的一次分别时写下的俳句,在中国网络上也被不断传诵。当时,正冈子规刚刚从甲午战争的中国战场回到国内。

在同一时期,正冈子规还写下“不要退却/斩吧,斩吧!砍倒你左边的敌人/……”这样鼓吹战争的俳句。

在后世的眼中,正冈子规的身份是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诗人”,这确实不假。

但他同时也是甲午战争的“积极”参加者和战争的鼓吹者。

在金州博物馆后院的正冈子规俳句石碑。在金州副都统衙门的后院还立有一块复制碑。

根据现有的资料介绍,1867年10月14日,正冈子规出生于日本爱媛县一个下层武士家庭。

1884年,正冈子规考入东京大学预备部后,向诗人井手真棹学习创作短歌。1889年因患结核病咯血,取中国典故“杜鹃啼血”之意,改号为子规。1892年,他从东京大学国文专业中途辍学,进入日本新闻社。

作为明治时代的青年人,正冈子规受到新风气的影响,对日本传统的俳句提出批评,由此成为“为俳句带来革命的人”。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从中国古诗“绝句”诗体演化发展而来。

1895年4月15日至5月14日,正冈子规作为《日本》报社的随军记者来到中国,到过大连湾、金州、旅顺等地,并写下《阵中日记》。

据学者张秀强考证,这次随军记者的经历,是正冈子规本人积极争取而不是被日本政府征集的。

在从军申请中,正冈子规写道:“此番近卫师团出征,为向《日本》通报战况,本人愿意从军。如获许可,愿听从一切指挥。勿论本人一切身上之事,均由社主负责,特此连署申请。”

对于去战场的原因,正冈子规写道:“自打去年六月西国风云突变,雷霆之声不绝于耳,世间不再安宁。每日频闻捷报,自然开心。我身虽不贵,亦不甘隐于市井。与其为烦杂之事缠身,不如从军,在大炮声中培养斗志,留草鞋足迹于异国山川。”

“在大炮声中培养斗志,留草鞋足迹于异国山川。”这是正冈子规内心的真实写照。

1895年4月7日,正冈子规接到出发命令,4月15日在大连湾上岸。对于船上这一段时光,他如此记录:“幸生为男儿,得遂桑弧蓬矢之志。”

在他抵达中国的两天后,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5月8 日,正冈子规登上金州城,看到“城内城外景色,一片杏花皆已凋落,如今桃花梨花油菜花争奇斗艳,不知为谁而开。”由此感叹“原野之上草色渐深,恐有不知情者,根本看不出此处为亡国之地。我轻声吟唱‘国破山河在’,内心一阵哀伤。”

收藏在金州博物馆的这块石碑上的俳句就源于他当时在金州城内的这一经历。

俳句的题目叫“金州城中”,有研究者说翻译过来的大体意思为“蒙赐暮春美酒 兵营中不亦快哉”。

正冈子规回国是因为肺结核病恶化。

学者张秀强说,正冈子规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的一两年内的作品中,集中反映了他为日本军队的战胜歌功颂德,并用煽动性的文字和口吻来鼓舞日本士兵为国捐躯。比如:敌人就在那边/准备好了吗/勇敢前进/想要知道,日本刀的厉害,这正是时候/不要退却/斩吧,斩吧!砍倒你左边的敌人/斩吧,斩吧!砍倒你右边的敌人/越近越好,越靠近越好/砍倒敌人吧!直到 被砍倒的那一刻为止。

正冈子规回国后就卧床不起,将精力主要用于研究和革新俳句等传统文学形式,对日本后世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1902年9月19日,正冈子规去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写了一本《坂上之云》,正冈子规是其中三个主人公之一,小说描述了甲午和日俄两场战争,讲述日本“崛起”的故事。

2009年日本NHK电视台将《坂上之云》拍成大河剧,成为当时日本的收视率冠军。

对于金州城内这块正冈子规俳句石碑的来历,大连文史研究者范志民介绍,它原本是立在金州天后宫内的。甲午战争时期,正冈子规曾随军在此住过。

抗战期间的1940年,当时日本有关方面为纪念正冈子规在此立碑。1945年,金州解放后,石碑一度失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建于天后宫旧址的金州城内小学进行基建时发现此碑,后收藏于金州博物馆。

3.保卫金州城的前膛炮:

岂止是“落后”两字可以形容

1894年11月6日,日军在突破石门子防线后,上午8时,开始猛攻金州城。

当时的金州城东西宽760米,南北长930米,城墙高6米,用青砖砌成,经明清两代多次维修,十分坚固,外有护城河。

城池虽然坚固,但防守力量却十分薄弱。仅有金州副都统连顺所辖的捷胜营步队1营,马队2哨,共700余人,大炮13门,安放在金州城的东、北、西三面,还在城外埋设一些地雷。

在金州博物馆的院内,我们看到了两门铸造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城防炮,当年这两门炮也是防守金州城的主力武器。

这两门炮都是老式前膛炮,在后膛炮已成战场主角的1894年,岂止是“落后”两字可以形容。

为夺取全州城,日军投入的兵力是城内守军的二三十倍,而且配以数十门重炮、野战炮.

11时许,金州城失守。清军担负掩护部队撤退的官兵,除14名伤员被俘外,余皆壮烈牺牲。

日军拍摄的照片上,可见金州的城防炮与金州博物馆藏的铁炮(上图)一样。

4、甲午战争旅顺突围清军战死处:

该如何祭奠他们?

在金州湾附近,刘勇还带领我们找到了甲午战争旅顺突围清军战死处的遗址。

当时日本第二军的随军摄影龟井兹明拍摄两张照片,在一处山崖下,惨死的清军倒在地上,一旁的日军站在此处与清军尸体留影。

据悉这些清军是在旅顺失守后,沿着海岸线退往金州湾地区。当时日军一度以为这些清军是来反攻金州城的,接着这些突围的清军在前有金州日兵堵截,后有旅顺日兵追杀的情况下,死伤极为惨重。

有记载称“旅顺以北,金州之间尸骨遍地堆满大道”,“数不胜数”。在“金州湾头即北平山麓约4公里多的路途中,在怪石林立的海岸岩壁下遗存的尸体恰如铺了一层石头一般”。

日本海军军令部编《廿七八年海战史》对此也有记载:

旅顺口的败兵约一千人(其中,骑兵三十余骑)又整队逼近。我军在与敌兵相距一千七百米处,发射八厘米炮截击之,敌队立即崩溃,一半沿大连湾岸向大和尚山麓跑去,一半欲涉金州湾浅滩逃遁,遭我炮火轰击后,有不少穷途末路而投海自杀者。

寻迹团一行来到现场,看到这里是一处高约7—8米、呈红褐色的陡峭岩壁,下是一湾湖水。据陪同的大连文史研究者刘勇介绍,岩壁前方原本是海滩,后来人工填陆,成了现今一块封闭的湖面。

岩壁上刻着“丹崖史书”四个斗大的字,用红漆描写。岩壁前还有一块石碑,介绍这是“褶皱地质构造”,诞生于5.7亿年前的寒武纪,这大概是“丹崖史书”的来历。但我们感慨,这里更应该树立的一块碑,不是地质意义的,而是历史意义的:甲午战争旅顺突围清军战死处。

这醒目的褶皱地貌,成为我们在120年后得以确认它的显著特征所在。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