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寻迹|辽东陆战场寻访⑧:石门子阻击战,山顶还有当年修筑炮台的石块

封面新闻 2017-11-29 08:58 29252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甲午历史顾问 王记华 陈悦

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甲午战争战火烧过鸭绿江,战场进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挥军旅顺。

为了加深历史研究的实地感受,寻访遗存的甲午战迹,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发起甲午历史辽东寻访活动。这是甲午战后120多年来,首次系统对辽东甲午陆战遗址进行的寻访、考察。

封面新闻将陆续刊发本次甲午历史寻迹考察报告,今日刊发寻访第八站:金州石门子阻击战遗迹。



石门子阻击战是日本第二军登陆后进犯金州、旅顺的第一场大战。在金州钟家,至今还残留清军防御工事的遗址。

日本陆军第二军登陆后,沿陆路从貔子窝(今称皮口)攻向金州、大连湾、旅顺方向。

第八站

石门子阻击战:金州城外围已无险可守

10月16日下午,大连文史研究者刘勇带领甲午历史寻迹团一行来到金州石门子阻击战旧址。

沿着201国道前行,道路左侧是连绵的山地,道路右侧如今是一个水库,水库岸边又是山坡。

这条道路,在甲午时的名字叫金貔大道,也有说叫金州大道,是日军当年攻取金州城的必经之路。我们在金州钟家村,找到了至今依然存在的清军防御工事。

甲午历史寻迹团在台山阵地遗迹。

找到“钟家山临时堡垒”拍照处

在钟家小学对面的树林中立有一座纪念碑,上刻“石门子阻击战纪念碑”,这里就是甲午战争的金州石门子阻击战遗址。

金州,地处辽东半岛最狭窄处,是辽东半岛连接大连、旅顺的要地,史称“雄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代在旅顺、大连作为海军基地设防后,金州作为旅顺的后路,军事意义尤为凸显。

1894年11月24日,日本陆军第二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这片海域现在属于大连下辖的庄河市境内。登陆成功后,日军沿陆路从貔子窝(今称皮口)攻向金州、大连湾、旅顺方向。

进攻旅顺、大连,必先拿下金州,进攻金州,日军必经石门子。

如今纪念碑周围荒草萋萋,石碑下放置的几束假花经日晒雨淋已经掉色。

石碑的后面是金州北大河水库,也是的金州水源地。

站在水库的岸边,朝对面望去,我们发现对面的山头就是日军随军摄影记者拍摄的“钟家山临时堡垒之远景”,即钟家山临时炮台的远景。

这个炮台曾给予过日军巨大的杀伤,因此被留下了照片。

钟家山,现在在地图上的标注叫台山。

经过对比观察发现,当时拍摄的地点应该是在钟家村南面的山坡高地上;而我们所在的地势稍微低了一些。

对照历史照片看,近景是一片河滩,变化不大;中景山体原来是一座秃山,最高处可见炮台胸墙,如今虽然杂草丛生,但几条大的沟褶依然能够对应找到;远景中山体的山形,120多年也丝毫没有改变。

对照日军当年拍摄的照片,寻迹团找到当时“石门子阻击战钟家山临时堡垒”的拍摄地点和方位。

徐邦道

当时组织石门子阻击战的是徐邦道所部拱卫军。

徐邦道早年曾参加左宗棠的楚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因汉中失守被免职,后追随刘铭传,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后,调驻天津军粮城,补授正定镇总兵。

甲午战争爆发时,徐邦道已年近六旬,受命到平壤布防,后接李鸿章命令就地募兵转赴大连湾防守。10月12日,徐邦道率领仓促编成的四营部队由天津起航,24日到达大连湾,当日日军正从花园口登陆。

1894年10月31日,徐邦道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不顾自己兵单势弱率军进至金州。

金州告急时徐邦道曾向大连湾守将赵怀业求援,结果被拒。后经再三争取,赵怀业仅派自告奋勇的前营营官官周鼎臣率200人前往参战。这个赵怀业就是在九连城时拒绝增援虎山的刘盛休的内弟。

经过勘察,徐邦道选定距离金州10余里的狍子山、台山等高地为阻击日军阵地,并在大黑山北麓设置防线:跨金貔大道至狍子山一带为中路,小部兵力设防在大黑山东麓北岗子一带为右路,左路阵地设在十三里台高地,由周鼎臣设防。

徐邦道进入阵地后,马上加紧构筑防御工事。

金州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支援,共同抗击日军。

据《金县志》记载,金州南街年过花甲的铁匠马忠信,带领全城铁匠夜以继日锻造砍刀,一部分送往前线,一部分用来武装城内青年。城内十多家烧饼铺,通宵达旦烧制烧饼,年轻人肩挑车拉送往石门子前沿阵地。石门子附近的群众,协助官兵修筑工事,向山顶拉炮,搬运弹药等。

如今台山荆棘丛生,为考察增添了不少困难。照片中绿色植被处就是台山炮台的遗址。

攻守台山

11月3日,日军第一师团两万余人由金州貔子窝(今普兰店市皮口镇)出发。

5日上午8时,日军兵分3路向清军阵地发起进攻,但被徐邦道从台山、钟家屯等方向击退。

11时,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率领大队人马赶到城东二十余里的刘家店,得知先头部队受挫,很是吃惊。在得到间谍向野坚一的报告后,不敢采纳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拟出的正面进攻方案,只留下东路日军作佯攻之势,将主力调到右翼,企图避开石门子防线,从十三里台子打开缺口,从背后包抄金州。

清军的右翼守军是周鼎臣部。他率部与日军主力展开了一场激战,因兵寡无援,阵地失守。日军遂抄袭徐邦道后路,石门子阵地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这一仗,徐军以一营兵力阻击日军一个联队,直到日落。是夜,为防敌偷袭,徐军官兵全部在阵地上露营。

狍子山、台山、钟家位置图。

6日晨,日军沿金复公路向石门子阵地侧翼猛扑,同时,其东路部队也向该阵地发起进攻,激烈的台山之战打响了。

台山位于石门子北,高约百米,西连丘岗通狍子山,扼金貔大道之险。徐军在山上修筑了墙垒,部署了8门山炮和一个营的兵力,为后营中路。徐军右营布防在大黑山北麓的背荫寨和阁条沟一带,西与台山遥遥相对。

日军为夺取台山,调用步、炮、骑、工兵约五六千人,10倍于台山徐军。徐邦道亲临前沿督战,率部居高临下,勇猛还击,并利用日军退却的间隙,抓紧修补胸墙,传令嘉奖兵士,激励士气。

阵地上有一位老炮手叫牟道良,腿部受伤,血流如注,仍坚持战斗,最终倒在血泊之中。

战斗持续了2个多小时,徐邦道见士兵伤亡惨重,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只得下令退兵。

台山阵地失守后,狍子山守军也被迫撤退,石门子防线全被突破。

石门子防线的突破使金州城外围已无险可守。

日本第二军随军摄影龟井兹明拍摄的钟家山临时炮台的照片。

对于石门子阻击战,日本第二军随军摄影龟井兹明在日记中也有记录。

日记中提到,当时日军左翼支队的炮兵第六中队拂晓从刘家店出发后,因天暗迷路,于是试着向高处发射的四发炮弹,其中两发碰巧击中清军炮垒,日军中队长中村中尉曾感叹:“是乃天助我也”。

此外,日军在攻克清军第一垒向第二垒进攻时,有清军士兵不顾日军冲锋的炮火,“犹要向地雷导火线上点火,危机一发其危险不可言状”,日军见到清军此举一度梭巡不前。

“第一大队长斋藤少佐猛喝一声,激励我军冲入敌垒,一刀之下斩杀了点火的敌兵。拭去刀血一看可能是从头部一直砍到牙齿,刀刃稍有损坏,其刀长三尺许。”龟井兹明写道,于是敌第一垒、第二垒全被攻陷。

甲午战争博物院王记华副院长在讲述当时的战斗情况。

拨开荒草 找到台山阵地

当天下午,我们登上台山阵地。山顶长满一人多高的荆棘杂草,在秋风中摇曳,几棵老树矗立在山岗。

来到山顶临时炮台处,当年修筑临时炮台的石块,已经被当地百姓拆走盖房垒墙,已看不出当年临时炮台的形状,但地面密布的石块和碎砖头提醒我们,120多年前,清军曾在这里与日军殊死作战。

日军攻下台山阵地后,曾拍摄了一些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有一人多高的胸墙,有一面写着“徐”字的旗子,这是徐邦道的“军旗”,地面还散落着抬枪等武器装备。

当年日军拍摄的照片。

站在山顶,周围景致尽收眼底,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气势,临河面路一侧易守难攻,因此在明代在此设立烽火台。

炮台周边,是农民开垦的农田,山地瘠薄,大多已经撂荒。田间地脚的石砌地堰,石头应该就取自炮台遗址。

山顶草木深,已无法看出当初的原貌。不过在卫星地图上,还能窥见一二。卫星地图显示,台山炮台遗址处共分三层,最外面一层是圆形的,然后里面有一层方形,方形里还有一处中心建筑。

远去了鼓角争鸣和杀伐呐喊,站在山顶只有秋风扫过,而那一段历史记忆等待人们去挖掘,去拾起。

当年构筑台山阵地的石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