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寻迹|辽东陆战场寻访⑤:悲壮大孤山,甲午海战见证之地

封面新闻 2017-11-25 09:49 29820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甲午历史顾问 王记华 陈悦

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甲午战争战火烧过鸭绿江,战场进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挥军旅顺。

为了加深历史研究的实地感受,寻访遗存的甲午战迹,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发起甲午历史辽东寻访活动。这是甲午战后120多年来,首次系统对辽东甲午陆战遗址进行的寻访、考察。

封面新闻将陆续刊发本次甲午历史寻迹考察报告,今日刊发寻访第五站:丹东大孤山。

大孤山有着中国最北方的妈祖文化信仰,这种信仰在北洋海军中也同样存在。在大孤山南面的海中,大鹿岛海域就是甲午海战的战场。2013年,在此发现了致远舰遗骸。对于甲午陆战而言,当年日本第一军占领九连城后,分兵东西两路追击清军,其中西路日军自丹东南下到大东沟,然后西进到大孤山,在此折军北上岫岩、海城意图进犯省城奉天。

大孤山与丹东、九连城等甲午陆战场以及大鹿岛海域甲午海战场位置关系图。

第五站

大孤山:妈祖神庙,难佑海军惨败

10月15日上午,甲午历史寻迹团一行离开丹东,来到大孤山。

大孤山原本是黄海北部的一处重要港口,大量东北木材从鸭绿江漂运到此后,形成一处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当面这里市面店铺鳞次,市镇繁华。

此地距离丹东西南80公里,东临大洋河,南濒黄海,峭拔突兀。

1894年10月25日安东、虎山一线开仗后,一部分清军随即向大孤山溃走。

大孤山的老照片。地势犹如其名,一座孤山峭拔突兀。(照片收藏者 刘勇)

“大明遗民”

大孤山犹如其名,一座孤山兀立在那里,无险可守。

清军溃败到大孤山后,几乎没有停留继续向北逃走,但离开时却趁机抢劫,纵火焚市,大孤山化为焦土。

1894年11月5日,日军占领大孤山后,出现了非常讽刺的一幕,深受清军祸害的绅商给日军送来“大明遗民”等匾额,甚至向日军寻求保护。

类似大孤山百姓这种举动,日后在辽东其他城镇也出现过,这源于日军战前发布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也叫《告十八行省豪杰书》。

这篇布告由日本“中国通”、著名间谍宗方小太郎在甲午战前拟定。他在布告中,将日军描绘成将汉族从满清统治下解救出来的救星。告示从满清“劫夺”明朝政权开始说起,称“满清是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承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

这份传单的确起了作用,再加上日本刚进入东北时,日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向部队发出训令:“我军作为文明国军队必须严格军纪,尽快恢复民众的日常生活秩序,将良民和对抗分子予以分割区别。”

长期受愚民教育的中国老百姓,对此几乎没有辨别能力。真的将日军看成是“大明遗民”,是来解救他们的。

寻迹团成员、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近年来日本出现了不少当时大孤山绅商写给日军的横幅等文字遗物。

甲午战争中,日本刻意突出战争的性质是“日清战争”、“征清战争”,宣称是与清廷作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再次使用该手法,只是这一次打着帮助满人恢复江山的旗号,扶植起伪满洲国。

如果将时间拉长,在甲午战前的1886年,时任日军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的小川又次曾到中国进行调查。回国后,写了那份著名的《清国征讨方略》的报告书。

报告书的《善后》部分中,小川又次提出了一个战后处置中国的计划,将中国分割为六块:

1、自山海关至西长城以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黄河北岸,江苏黄河故道、镇江府、宝应湖、太湖,浙江杭州、绍兴、宁波等地,以及盛京盖州以南的旅顺半岛、山东登州府、浙江舟山群岛、台湾、澎湖以及长江两岸十里之地,划归日本版图;

2、东北以及内兴安岭山脉以东、长城以北,分给清朝,成为“满洲国”;

3、在长江以南,迎立明朝后裔,建立王国,以“镇抚民心”,使之成为日本保护国;

4、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再建立一王国,拥立关羽后裔或寻求其他名人为王,使之称为日本的属国;

5、西藏、青海以及天山南麓,拥立达赖喇嘛,由日本监视;

6、内外蒙古、甘肃省、准噶尔,选其酋长或人杰为各部首领,也由日本监视。

《清国征讨方略》的设想在日本军界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甲午战后,日本要求清廷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列岛。此后在抗战时期,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东北的伪满洲国、华北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以及汪伪政府等,都是日本不断扶持的傀儡政权。

这份报告书,俨然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动指南”。对于中国,日本垂涎太久了。

天后宫挂着的船只模型。

妈祖与北洋海军

作为沿海港口的大孤山,妈祖信仰绵延不绝,至今依然广泛存在于民间。如今大孤山是一处风景区,山上有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是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

我们走进大孤山古建筑群中的天后宫时,看到数百年的妈祖信仰传统在此存在延续。大殿正中供奉着妈祖神像,两侧各挂有一艘巨大的帆船模型。在神像前面的供桌和两侧供台上,供奉着渔民们奉献的各家的渔船模型,祈求妈祖保佑海上平安。

这些模型也与时俱进,既有早期的木帆船,也有现代的铁壳渔船,上面还写着船号。

供奉在天后宫内的现代渔船模型。

妈祖崇拜,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广泛存在,这种淳朴的民间信仰,也影响到了北洋海军。

当时在刘公岛上的海军公所,专门有一处厅室作为“祭祀厅”,跟外面庙宇的布局一样,在大厅正中供奉妈祖神像,两旁则挂有龙旗和红底黑字的“天上圣母”旗。

与民间的做法类似,北洋海军也把舰船模型陈放在神像两侧的供台上。

除了按时祭拜,每月初一、十五日及妈祖诞辰,北洋海军各舰还要升挂“天上圣母”旗。

据陈悦说,在英占威海卫时期,英国人看到做工精美的舰船模型摆在妈祖像前很不解,但驻地英军受此启发,发展出一门做船模的生意。

另外,当时北洋海军的军舰上也供奉妈祖。

如今在日本福冈县的“元寇史料馆”,收藏有一座北洋海军靖远舰上的妈祖神龛。

日本“元寇史料馆”里的北洋海军靖远舰上的妈祖神龛,被当作战利品展出。

神龛内的牌位上有“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上圣母”的字样。

“这是乾隆皇帝给妈祖的封号。”陈悦说。

在天后宫内,我们还发现两幅大型壁画,由于壁画在文革期间曾被白灰覆盖,如今将白灰剥落,隐约尚可辨出壁画的印迹。

即便如此,贴近观察,仍能看到各式船只的画像。陈悦说,如果能够将此画复原,就可以知道当时北方船只的样式,这是船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寻迹团成员、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还辨认出其中一幅壁画的主题,是清代施琅征台、妈祖赐泉的历史故事。

大孤山天后宫是目前所知的妈祖文化在中国沿海地区最北方的所在地,宫内还有一块左宗棠题“永庆安澜”的匾额,题字时间是在甲午战争前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块新做的匾,老匾因为太过陈旧被换了下来。

可以说,妈祖信仰是中国最早的海洋文化启蒙,是中国海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孤山天后宫墙上残存的壁画,依稀可见船只画像的笔迹。

遥望大鹿岛

站在大孤山上,可遥望大鹿岛。当年就是在大鹿岛海域打响了改变国运的中日黄海海战。当时日本一度将黄海海战命名为“大孤山冲海战”。

大鹿岛距离陆地大约有40分钟的船程。据岛上老人于开臣介绍,开战当天,整个大鹿岛都弥漫在硝烟之中,炮声震得大鹿岛都在抖。当时消息闭塞大家并不知道是北洋海军和日本打起来了,炮声一响大家都躲到屋里去了。

从大孤山向南望去,远处的岛屿就是大鹿岛。

岛上的人在炮声中度过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岛上准备出海的人被眼前的景象吓着了。

“当时港口里有漂来不少穿着北洋水师军装的官兵遗体,村里人商议后,将这些遗骸一 一收敛葬在大鹿岛。于开臣说,最终经过点验,一共13具遗体。这就是如今的岛上的“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

在岛上的“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旁,是修葺一新的“邓世昌墓”,在墓碑后面的照壁上写着“甲午英烈永垂不朽”。

对于这座“邓世昌墓”的来历,要从日本侵华战争讲起。

于开臣说,1937—1938年日本曾两次打捞大鹿岛沉船,以期获得铜铁等原料。

1938年4月,日本派出“安德丸”和“神甫丸”两艘打捞船来到大鹿岛,随舰而行有一名日本潜水员,还从庄河请来一名叫王绪年的潜水员。同时,日本还从岛上雇佣了时年23岁的李桂斌到船上给氧气管加压打气。

现如今李桂斌早已去世多年。据他生前回忆,日本人打捞的方式非常野蛮。潜水员下水时带着炸药,在船上安装好后,在水面引爆,然后再把炸成碎片的船体打捞上来。

据称,当时打捞上来的钢材在大鹿岛的港口上堆积如山。李桂斌曾回忆说,当时日本人足足把致远舰炸掉了两层,但船体并未遭受太大破坏。

据李桂斌生前回忆说,在这次打捞中,不仅打捞出枪炮等物品,还看到王绪年把致远舰的铭牌捞上来了,铜制的,椭圆形,直径有一尺多,上边铸刻“致远”二字。这个铭牌最终的下落,如今谁也不清楚。

日本那次打捞的结束,源于一场意外。一次打捞过程中,日本潜水员下水后,再也没上来,被捞上来后发现“七窍流血”而死。此后,只剩王绪年一人潜水作业,但由于进度太慢,最终日本人带着已经打捞上来的铜铁离开了大鹿岛。

日本人走后,王绪年留在了大鹿岛。于开臣说,当时王绪年惦记着船上留下的银子等财宝。

“有一次王绪年下潜,在一个密闭的舱内发现一尊金佛,带着金佛要离开时他发现里面还有一尊穿着官服的骨架坐在椅子上,随手扯了一下,一块骨头便掉了下来。”于开臣说,“受到惊吓的王绪年立即离开舱室,返回岸上,但一到岸上,王绪年就病了。”

当时有传闻说,生病昏睡的王绪年还曾说胡话,居然是邓世昌的广东口音。再加之前日本潜水员的离奇死亡的事情,当时村里老人认定,这一定是触犯了邓大人的神灵。

几天后,王绪年病好,在村民李桂斌和于永灵的协助下,他带着油毡纸再次下水,把舱内的遗骸连同官服包好后一起收敛到岸上,安葬在大鹿岛东口的一处山腰下,并在墓前立起一块木牌,上书:邓世昌大人之墓。

于开臣说,当时在场的人看到那身官服还保存得比较完好,“从官服的官衔来看,大家认定是管带官服,因此当时大家就认定这具遗骸就是邓大人的。”

1988年,东港市政府决定重修“邓世昌墓”,就将墓地迁到现在的位置——大鹿岛东口南山的北坡,与“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为邻。

大鹿岛上的甲午无名将士墓和“邓世昌墓”。

发现致远舰

对于大鹿岛人坚持认为墓中之人是“邓世昌”的说法,陈悦说,根据包括邓世昌随从回忆、镇远舰洋员马吉芬回忆在内的各种历史档案,都能明确记载,邓世昌是军舰沉没时落水后,拒绝援救慷慨赴死的。也因此,丹东的文物部门一直未对邓世昌墓进行认定。

不过在大鹿岛村民看来,不管墓里是不是真的“邓大人”,“反正邓大人的民族精神已经融入我们鹿岛村每个人的心里。”于开臣说。

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中的致远、超勇、扬威三舰沉没在大鹿岛海域。

2013年12月,丹东港集团一次海上清淤作业时,在日方记载的坐标附近发现一条钢制沉船残骸,并将其中的一些残片打捞出水。此后经考古挖掘,被判定是致远舰。这也成为2015年十大考古发现。

今年6月份,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右)和广乙舰管带林国祥四代孙林其浩(左)在参观致远舰出水文物展。

据介绍,致远舰的沉没地距离大鹿岛约20公里。2013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配合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的基建项目,启动“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

2016年12月29日,历时三年的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结束,共发现(提取)文物计400余件,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

大孤山,这个中国最北方的妈祖文化信仰之地,也成为那场改变中国国运海战的见证之地。

甲午历史寻迹团在大孤山天后宫前。

评论 2

  • 私家专属 2017-11-25

    英雄,千古!

  • 绿叶的花瓣 2017-11-25

    我也认识一个毕姥爷,他老家就在大孤山😛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