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甘昕祎
7月21日,“火箭少女101”队长Yamy在个人微博上公布了一段公司会议录音。在这段长达3分钟的录音里,公司老板徐明朝在员工大会上不停贬低Yamy,说她丑、装时尚、唱歌难听、没有价值……并且还让其他员工认同自己的说法。
Yamy表示,目前自己已经向公司发了解约函。但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徐明朝的打压指责曾一度让自己极度低落、不断自我怀疑。而会议事件,更是让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彻底崩裂了。
“火箭少女101”队长Yamy在个人微博上发公开信,披露职场遭遇不公正待遇
Yamy的老板徐明朝回应:解约的事交给法律
事件发生之后,Yamy收到黄子韬、杨超越等艺人朋友、粉丝以及网友的支持和安慰。评论中更是有不少人提到,Yamy所经历的更像是一场职场PUA。于是,“职场PUA”登上热搜第6位,许多网友分享自己疑似遭遇职场PUA。
近年来,一提到PUA,我们更容易联想到“情感操控”、“人身控制”,“虐待霸凌”等。被PUA的人,身心都会受到很大伤害。从北大女生包丽,到火箭少女Yamy,很多人发现自己即便躲过了情感PUA,却逃不过职场PUA。Yamy的遭遇是否是职场PUA?有相似遭遇的职场小白应该怎么办?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作家陆琪。
著名作家陆琪
著名作家陆琪
陆琪,百万级畅销书作家、资深自媒体人、中国作协会员,国内首个互联网爱情大学“算爱研习社”创始人,新榜2017全国内容创业100强。
先后担任天津卫视情感心灵节目《爱情保卫战》嘉宾导师、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传媒学院导师、2017中国职场女性平权计划推广大使、中国首个省级网联会副主席。
Yamy的公开信将“职场PUA”推上热搜。尽管当事人之一、Yamy的老板徐明朝在回应中承认“我就是那个职场pua的中年男老板”,尽管百度百科迅速将“职场PUA”词条解释为“职场中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但我还是想区分这两个概念。
Yamy的老板徐明朝在回应中承认“我就是那个职场pua的中年男老板”
PUA全称是Pick-up Artist,号称是搭讪的艺术,在中国也被称为“泡学”。它的定义是通过搭讪、吸引、建立联系、升级关系、直到发生亲密接触并确定双方关系。
这个词包含了发生“性关系”这个最终目标,根据目前的各方发声,徐明朝的所作所为不是“职场PUA”,而是“职场精神控制”。
在职场,“精神控制”其实还挺多见的。
说职场PUA对Yamy不公平
如果我们将这一事件归结为“职场PUA”,我觉得对于当事人Yamy其实不公平。PUA包含了“性关系”的最终目的,这一标签对女当事人有些污名化。
PUA有一系列的方法和完整套路,比如,人设的包装、好奇心陷阱、心理锚点等。精神控制只是PUA达成目标的手段之一。
PUA分好几种,比如速推法,迅速推倒一个姑娘,然后跟她发生关系,再把她甩掉,这也属于PUA。还有一种PUA是通过精神控制的方式,管理和控制好几个女性。
我们如果把PUA当作只有精神控制,很容易混淆PUA的定义,让很多利用PUA骗女性的渣男从此被“洗白”了,也对当事的女性很不公平。
PUA、精神控制和精神虐待,这是三种不同的概念。PUA是以性关系为最终目的,欺骗异性的手段。精神控制通过精神奖赏和精神虐待,有时给予精神奖赏,让多巴胺回路打开;有时进行精神虐待,让你不断自我怀疑,然后,一正一反交替进行,有时让人很嗨,有时让人很低落,最后形成“成瘾性的精神控制”。
为什么很多姑娘被男人给精神控制住了,怎么也离不开他呢?正是因为这种成瘾性。
精神虐待是纯粹的施暴,不断地贬低,不断地压制,不断地斥责,横挑鼻子竖挑眼,指责你哪儿哪儿都不对。
这三者有明显的不同。
Yamy在职场中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我觉得是鉴于精神虐待和精神控制之间。因为我不知道徐明朝平时有没有给Yamy精神奖赏,如果有精神奖赏,那就属于精神控制;如果没有精神奖赏,那就是纯粹的精神虐待了。
判断精神虐待的指标
从北大女生包丽,到火箭少女Yamy,每次发生这样的公共事件,PUA一词就会登上热搜。这是因为大家现在对PUA这个词十分敏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案例,恋人之间吵架拌嘴,女生会反驳男生“你这是PUA”;或者职场里做错事了被上司骂两句,就怀疑遭遇了“职场PUA”。
大家不要“谈PUA色变”,一被批评就怀疑自己被“职场PUA”或者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是毫无依据地锁定一个锚点,不断地攻击,最后让你完全丧失自信心。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遭遇了精神虐待?这里面有两个指标:高频、没有事实支撑。
如果你发现自己高频率地被上级或者其他同事进行人格的侮辱,比如,每周有三四次的频率,而且,这样的侮辱没有任何事实支撑,就可以算是受到了精神虐待。
如果一个人长期遭受精神虐待,可能会从自信心丧失开始全面崩溃,不仅事业上裹足不前,而且身心遭受重创,长期失眠、抑郁或者双向之类的后果都可能发生。
很多人在职场中可能都被骂过,特别是职场小白,如果遇到一个情绪化的领导,做错事了很可能挨骂。但是如果一挨骂就说是“职场暴力”“职场PUA”,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还是要依据是否高频、有无事实依据、是否要达到某种目的来做判断,而不是做错事了被骂两句就敏感到觉得自己被精神虐待了。
尽管如此,为什么我依然说职场里精神虐待十分常见?因为很多老板喜欢压制下属、贬低下属,导致下属自信心丧失,然后他就能以更低的成本从员工身上获取利益。
这样的精神虐待,很容易发生在情侣和上下级之间。
Yamy应该尽快从中脱离
我觉得职场里的员工,应该有基本的底线,能否在工作中学习新东西、收获自信心、拥有前进的动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不是职场暴力都可以离开。
定义一件事情很难,相当于“贴标签”。而这个“标签”对与否,是一个道德评判,不是法律评判。
不过,Yamy发公开信曝光的事件是一个很典型的精神虐待,我觉得老板肯定是坏的。老板的回应是在说解约,并没有正面回应员工大会上对Yamy的点评。
Yamy对事件的最新回应
我觉得不要去定义别人是什么,而要看到你经受了什么,你经受的东西让你自信心完全丧失了,让你没有前进动力了,让你觉得在这个地方过得很难受,你就应该离开。
这种离开用专业术语叫“脱离”。对于任何形式的精神虐待,都要尽快脱离,无论是情感方面、家庭方面还是职场。
也有人认为,对方使用PUA或者精神控制,是因为自己弱小、认怂,才会被欺负。如果站出来反抗,是否就能摆脱这种控制?
其实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离开。这一次的反抗之后,就不会再次遭遇精神控制了吗?我对此并不乐观。
因为,这是习得性的行为,是一个人已经养成去压制、贬低下属的习惯了。为什么还不离开?
回到事件本身,Yamy是个艺人,她可能短时间内不能顺利地解约,需要在法律层面上应对解约的相关事项。
不过我觉得脱离和解约是两码事。脱离包含几个层面,第一是空间上的离开,第二是人际关系和评价的隔绝,第三是忽略。
尽管Yamy短期内可能无法解约,但是她仍然可以做到隔绝和忽略,不参与当事人对我的评价,也不允许你再来评价我,同时忽略每个人背后的议论。
如果站出来指责一个人是精神虐待或者PUA,一定要达成一个目的,就是能够尽快脱离。
归根到底,我觉得PUA不仅仅是精神控制,如果模糊PUA的定义,会让大部分渣男逃脱。
评论 2
拔不完的草 2020-08-23
做自己最重要
是不是皮痒了 2020-07-29
职场pua太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