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寻迹|辽东陆战场寻访①:安平河口,日军侵入中国第一仗

封面新闻 2017-11-21 10:46 30727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甲午历史顾问 王记华 陈悦

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甲午战争战火烧过鸭绿江,战场进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挥军旅顺。

长期以来,甲午历史研究者多重视海战研究,而对陆战则着力不多,除了孙克复与关捷两先生的《甲午陆战史》之外,鲜见系统的陆战研究成果,给人的印象似乎甲午陆战对于甲午战局的影响微不足道,实则不然。

为了加深历史研究的实地感受,寻访遗存的甲午战迹,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发起甲午历史辽东寻访活动。这是甲午战后120多年来,首次系统对辽东甲午陆战遗址进行的寻访、考察。

2017年9月17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封面新闻和华西都市报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此次寻访是中心成立后发起的第一次活动。

甲午历史寻迹团由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王国平组成。

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寻访活动自10月13日到17日历时五天,寻访地点从日军侵入中国国境的丹东安平河口开始,依次向西虎山、九连城、丹东、大孤山、庄河、金州、大连、旅顺,总行程500多公里,寻访遗迹、遗存近30处,拍取具有重要价值的照片数百幅。

此次辽东沿海实地寻访,是甲午历史寻迹的第一期,主要目的是考察当地甲午遗迹的现状,为后续寻迹活动提供经验,同时也为今后的遗迹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实地考察寻访是战争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次寻访是对沿线甲午遗迹、文物的一次摸底排查,通过田野寻访和口碑调查,以期发现或补充诸多文献史料未见或不足之内容。

同时,通过实地田野考察,与文献进行对比,可以使甲午历史研究更加立体化、具象化、直观化,促进对甲午的历史研究。

甲午历史寻迹考察路线。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3年。寻访中发现,一批甲午遗迹、遗存受到自然、人为破坏等因素,已开始消失,如不能尽快予以保护,将会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此次寻访过程中,寻迹团一行得到所到之地文史研究者、文化志愿者的热情帮助:丹东的迟立安、王海、张伟先生等;庄河的赵克豪先生、周美华女士等;大连的刘勇先生等;旅顺的姜广祥先生等。他们自发守护甲午历史遗迹的行为令人感动;因为有了他们,很多战争遗迹免于被毁灭消失,很多模糊的历史细节被澄清,很多史料未载的史实得到挖掘。

此行最后一站是北洋海军基地旅顺。考察旅顺大坞期间,袁保龄曾孙袁明军先生闻讯,特地从辽阳赶到旅顺与我们会面,意外的相遇是惊喜,也让此次寻访有了特殊的含义,让这份历史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再次致谢这些为甲午历史奔走、呼吁的人们。

今起,封面新闻将陆续刊发本次甲午历史寻迹考察报告。

第一站

丹东安平河口:鸭绿江防线,由此崩溃

1894年10月25日,日本第一军突破清军的鸭绿江防线,这是日本军队第一次踏入中国大陆。2017年10月14日,我们从丹东开启此次寻迹的行动,寻访以当年的战场区域展开,在丹东当地历史研究者迟立安、王海等先生帮助下,巡访团从安平河口到九连城,沿着鸭绿江考察古战场,收获连连,荒山间确认了当年日本随军记者拍摄战地照片的取景位置,发现了遗存至今的清军工事。

10月14日,甲午历史寻迹团一行的第一站来到位于丹东市区东北方向的安平河口。

在丹东当地的文史研究者迟立安和王海先生带领下,寻迹团一早从丹东市区驱车出发,沿鸭绿江边行驶,大约40多分钟抵达安平河口,全程40多公里,途经当年清军防线的重要地标叆河。

如今的安平河口,汇入鸭绿江的河口对面是当年朝鲜的水口镇。画面远处就是朝鲜境内的群山。

佐藤支队

安平河汇入鸭绿江的地方称为安平河口。如今在接近河口处的河面上修有一座大桥,已到枯水季节,河内水势不大,近百米宽的河床大片裸露,长满了杂草灌木。

由大桥再向下数百米,安平河就与鸭绿江汇流。一块巨大的牌子提醒我们前方就是中朝边境,抬眼即可望见对岸朝鲜境内起伏的群山,江对面是朝鲜的水口镇,1894年10月24日,一支日军就是从此渡江进入中国。

1894年9月,日军占领朝鲜。9月,清政府调东三省驻军在鸭绿江下游的长甸河口至鸭绿江入海口一带构筑鸭绿江防线。10月22日,日本第一军全部到达义州集结完毕,随时准备侵入中国。

义州时为朝鲜北境重镇,可通水口镇。当年在义州城东北角小山最高处建有亭阁,名为统军亭。从统军亭看中国境内,地势形胜,一览无余。

日本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抵义州的当天,便登上统军亭观察鸭绿江对岸清军的设防情况。

山县通过实地观察认为,虎山是江北的天险,欲攻占九连城,必先拔取虎山。但拔取虎山似非易事,因而制定了派出奇兵从安平河口渡江、从侧翼袭扰清军防线的计划。

10月22日夜间,山县命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担任此项任务:沿鸭绿江向上游迂回至水口镇,“徒涉鸭绿江,出梨(栗)子园,冲清军左背”。这支日军也为称为“佐藤支队”。

这个佐藤正刚刚在一个月多前的平壤战役中,是玄武门之战主攻的两支队伍之一。在这场战斗中,奉军统领总兵左宝贵英勇战死。

佐藤接到命令后,当即率7个步兵中队、一个骑兵分队,并携大炮两门,向水口镇进发,准备从水口镇至安平河口涉渡。

日军之所以选择这里为涉渡地点,是因为安平河口与水口镇“略相对峙,江水至此颇散漫,水渐浅,流渐缓,处处便于徒涉。”

这与我们现场考察所见情形相近,进入10月已是枯水期,非常便于日军涉渡。

从卫星地图看安平河口,因为江中的一条沙洲,让江面变窄。

开始崩溃

清军沿鸭绿江设防,防线漫长,以何处作为防线重点,令统帅宋庆颇感困扰。对于安平河口的重要性,清军虽有注意,但并未派驻重兵防守。

10月上旬,铭军统领刘盛休探知日军有从安平河口和长甸河口渡江的可能,报告李鸿章说:“贼已到义州。上游牤牛哨(水口镇附近)离义州30里,人马均能过江;长甸口离九连城90里,亦有渡船,均无兵防守。”

清廷命驻九连城“各军会商,酌派马队为游击之师,于江岸上下游严密梭巡,遇有贼踪,半渡击之”。但清廷又担心日军从别处渡江,故又于次日补发一道电谕:“鸭绿江地段绵长,必须择应行设防之处,或筑土炮台,或建地营,或设水雷,一切防具妥慎筹办。”

10月24日上午11时半,佐藤支队到达水口镇东面,开始向安平河口涉渡。驻守该处的清军将领倭恒额率部迎击,同时东面鼓楼子以及安平河口的堡垒开始进行炮击。日军半渡之时,清军齐字练军派出骑兵60人阻击,当日军冲进距离安平河口600米时,齐字练军后撤,随后倭恒额也撤退。

当时驻守安平河口的倭恒额部齐字练军春字营250人和骑兵1哨50骑;另筑炮垒两座,各设有大炮1门,兵力相对单薄。午后1时半,日军占领了安平河口。此战清军战死20人,丢弃大炮2门,步枪15支。

但当天佐藤支队未敢孤军深入,而是选择安平河口西南一处高地露营,以待次日正面日军发起进攻。

此战清军未能一举将佐藤支队歼灭,犹如长堤将溃于蚁穴。鸭绿江绵长的防线就此以不可挽回的态势开始崩溃。

甲午历史寻迹团一行在安平河口,右二为当地文史研究者迟立安先生。

“饮马于鸭绿江”

安平河口之战,对日军最大的意义是300多年来首次踏上中国大陆。

自“征韩论”起,日本的梦想就是“饮马于鸭绿江”。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发动“文禄之役”,最北抵达平壤。当时丰臣秀吉甚至谋划要在第二年打进中国,并攻占北京,迁日本国都于此。此后,丰臣的这个狂想成为日本狂热分子的“原教旨”。

在甲午战前,日军的设想是,一路跨过鸭绿江挥师挺进,进占奉天沈阳;一路从海上运兵,从辽东登陆,占领旅顺基地为前进基地,再将兵力从山海关一带登陆,最后与清军进行直隶平原大决战。山县有朋当日在统军亭曾留下一首言志诗:对峙两军今若何?战声恰似迅雷过;奉天城外三更雪,百万精兵渡大河。

尚未渡河,日军统帅已将视线放到千里之外清廷的龙兴之地——奉天。

如今安平河水,缓慢而宁静,江水带来的鹅卵石一层层堆砌在江心。

在我们转身准备离开时,在河口边上发现居然有一处“真人CS”游戏场。游戏场内的阵地上两方人马正厮杀得不可开交。而123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真正影响中国国运的战斗,会有几人知道呢?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河,那么历史就像这河中的鹅卵石,不断沉积、被覆盖,终于不再被人记起。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