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丝路65丨“叫声阿妹不要愁,阿哥已拢屋后头”⑤

封面新闻 2020-07-20 20:41 42119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四川宜宾以北的岷江流域,是昔日南丝之路五尺道的水路,长期以来也形成了自己的 “赶马调”——岷江号子。只不过在岷江,马帮变成了船夫,舟船成了骡马,但运输功能大同小异。

自古有舟楫之利、享有“金犍为”美称的犍为县,明清以来盛产盐、煤以及大宗农副土特产,人们源源不断将其运往宜宾、重庆甚至三峡各地,唯一的运载工具就是木船。当时,在县境内岷江沿线的石溪、县城盐关、朱石滩、河口等地形成了繁忙的水运码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每个码头每日都停靠着数十上百只木船,江面上白帆鼓荡,江岸上船工匍伏拉纤,船工号子此起彼落,悠扬婉转。

唐玉麟是犍为县玉津镇人,1956年参加工作,学做船工。2004年7月,我以记者身份随著名导演谢晋先生一行,去犍为县罗城古镇采访时认识了这位老船工。当时谢晋正在筹拍他的电影收官之作《江湖祭》,有个外景地就初步选在罗城。那天,在古镇船型风雨走廊一家老茶馆,老人叼着长烟杆儿吧嗒吧嗒地抽旱烟,古铜色脸庞虽爬满岁月的年轮,仍隐隐现出坚毅的轮廓。

唐玉麟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犍为县的水运非常发达,经常装煤、盐等货物运往宜宾和重庆。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岷江沿线的石溪以及盐关码头装运货物,有时也拉拉船。“人力船有很多工种,根据船只的大小,拉工的人数会不同,”唐玉麟说,号子也分很多种,有喊,也有答。种类上包括拖滩号子、走沱号子、棹架号子、扳棹橹号子等。

那天在罗城老街,唐玉麟现场演唱了几段号子,没有唱词,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声音高亢,音律悠扬,顿时吸引了茶客围拢欣赏——

“弟兄伙些,上船咯,到嘿儿赶哦,上成都,上水船,大背儿要栓紧哦!哟嚯,嘿唑,哟嚯,嘿唑,哟嚯,嘿唑,哟嚯,嘿唑,登船咯……”

“想我们船工生活惨,风里来浪里去牛马一般;拉激流走遍了悬岩陡坎。衣无领裤无裆难把人见,生了病无人管死在沙滩;船打烂葬鱼腹尸体难见,抛父母弃儿女眼泪哭干。”

唐玉麟唱完后解释道,旧社会船工地位低下,生活贫苦,劳动艰辛,暮春、夏季、初秋等温暖的时节拉纤的大多光着身子,那黝黑发亮的身躯犹如水里的泥鳅,船工多是家境贫寒之士,汗浸,盐渍,纤索磨损,衣服能管不了几天。拉纤时,更要随时频繁下水,时间上丝毫容不得宽衣解带。如果穿着衣服拉纤,一会儿岸上,一会儿水里,衣服在身上干了湿湿了干,不仅不方便,还容易得风湿、关节炎之类的病,所以不如不穿衣服(未完待续)。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