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声】上海玻璃博物馆梦幻城堡受损 赵力:“熊孩子”屡见不鲜,家长才是孩子行为最好的老师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7-15 10:34 50268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董攀 甘昕祎

【事件背景】

时隔6年,上海玻璃博物馆的珍贵馆藏艺术品,再次遭到“熊孩子”的破坏,造成了展品严重受损,引发全网热议。

上海玻璃博物馆梦幻城堡受损

7月10日下午6点,上海玻璃博物馆通过官方微博表示,5月30日,两位小观众翻越展区围栏,并在追逐玩闹的过程中撞到展柜,其永久馆藏的展品玻璃城堡随即发生塔尖倒塌、破碎,而其余部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破损。

据悉,这并不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第一次遭遇“熊孩子”的破坏。2014年,艺术家专门为她刚出生的女儿制作的玻璃制品《天使在等待》遭遇小观众“辣手摧花”,天使的翅膀被扯坏。

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天使在等待》被损坏之后以《折》的名字继续展出

这次遭遇破坏的玻璃城堡由Arribas艺术家兄弟花费500小时,以线圈技术打造而成,重达60公斤的玻璃城堡包含近30000个部件。然而,由于疫情期间,美国艺术家无法往返上海修复作品,使得展品只能暂时以“不完美”的面貌示人。

为什么“熊孩子”逛博物馆损坏展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各大博物馆有没有更好的保护展品的方法?馆方和观众应该如何共同守护展品安全?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

【人物简介】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


赵力,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中央电视台(CCTV)科学顾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球鳞翅目(蝴蝶与蛾类)调查计划中国区首席专家,WWF(世界自然基金会)、CI(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等国际著名自然保护组织特邀国际专家组成员。同时担任成都博物馆协会副会长等职。

他创建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被《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誉为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该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系我国目前1700多家非国有博物馆中仅有的5家国家一二级博物馆之一。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展品受损之后,我在第一时间在多个博物馆群里看到消息。业内人士都感到愤慨,大家不是谴责“熊孩子”,而是谴责“熊家长”。

展出标本数量居亚洲第一的华希昆虫博物,吸引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进馆参观,占到观众群体的半数。华希昆虫博物也曾多次遭遇“熊孩子”,他们的恼人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触摸昆虫模型、翻越隔离带、攀爬展柜、大声喧哗,甚至馆内裸展昆虫模型破坏非常厉害,经常“七零八落”,屡次修复耗费巨额成本。

“熊孩子”的破坏力是无穷的,背后关键的问题是“熊家长”的无视和纵容。

上海玻璃博物馆呼吁文明观展

“熊孩子”屡见不鲜

“熊孩子”闯祸的问题,中外屡见不鲜。我印象中一个比较轰动的事件,是2013年中国的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了“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中文字样。

尽管事件经过媒体曝光之后,孩子的父母主动道歉,恳请大家给个改正的机会。但距今3500年历史的遗址遭遇损害,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不能在文物上刻字”,这个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识。如果家长事先对孩子进行一些基本的教育,这种事情就能避免发生。家长的道歉,恐怕是事后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做出的姿态而已。

我们华希昆虫博物馆也屡次遇到这种情况,几乎都是熊孩子损坏展品,而家长疏于看管,甚至觉得好玩而怂恿孩子搞破坏。

比如我们馆有很多仿真的昆虫模型,为了便于观众看清细节而采取裸展的方式。放在比较矮的位置、触手可及的模型,几乎都被“熊孩子”损坏过。中华虎甲30倍放大模型的脚就屡次惨遭掰断,多次修复之后再也无从修起。

本来我们也想在展品外设置隔离带,但有的观众会投诉,觉得没办法近距离参观,看不清楚展品。国内外很多展览都采用“裸展”的方式,但是这需要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彼此信任,对展品有敬畏和爱护之心。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

索赔无从说起

我们博物馆在整体设计之初,就希望让观众有机会和昆虫零距离接触,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尽量减少观众与展品之间距离与隔断的。

但是,这样的设计初衷在现实面前不断受挫。我们馆的中华虎甲实在无法修复,不得不以断腿的状态站在展柜顶上。

我们也很无奈,如果更新展品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这种高仿真模型十分精巧,造价十万以上。但是每次展品被损坏之后,我们都没有要求观众赔偿,一个是考虑到一般观众的赔偿能力,二是可能引起更大的纠纷。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展品受损之后,官微下面有两条高赞留言,都提到了赔偿的问题。有人说:“建议让孩子家长赔偿,作为监护人应该尽到监护义务,孩子和家长都该有个教训。”也有人为博物馆支招:“贴个标签,损坏照价赔偿,没什么比让孩子爹妈掏钱更能遏制熊孩子的了。”

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向家长索赔的难度颇大。因为我们观察发现,那些损坏了展品的观众,有不少人会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后百般抵赖,赔偿更无从说起。

其实,博物馆是一个公共空间,不能触摸展品、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跑乱跳应该是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礼仪,但往往有观众不愿遵守。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

入馆前的家庭教育

一般来说,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大多数素质较高,应该99.9%的观众都对展品有爱惜敬畏之心。但是,随着博物馆的火爆,参观人数逐年攀升,难免会有个别观众在博物馆里做一些让外人匪夷所思、自己却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

比如此前新闻报道,有人在沈阳故宫里掰下来木构件,在上面刻“到此一游”;有的游客参观碑林博物馆,在一些古迹上泼墨,想拓下那个文字。

遇到观众不文明的行为,博物馆从业人员一般都会耐心劝导,但确实有时候也很无奈,就像上海玻璃博物馆遇到的这种情况一样,防不胜防。

前两天我们博物馆被观众投诉了,起因是一位女性观众带着两三岁的孩子想进馆参观,但是孩子没有戴口罩,被工作人员劝阻。戴着口罩参观博物馆,这是疫情期间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大家的共识。但是这位观众不愿意遵守,在博物馆门口撒泼硬闯,无理取闹,直到影响公共秩序,犯了众怒,被多位正在参观的观众谴责,才带着孩子灰溜溜地走了。

这样的家长,给孩子起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儿,让懵懵懂懂的孩子误以为可以破坏规则和秩序。

我们博物馆里玻璃展柜很多,有的小孩子喜欢敲打玻璃,或许觉得好玩,但是一不小心就容易破坏展品。我们的工作人员发现之后会立即制止,大多数家长都能听从劝阻,但是个别家长会有怨怼:小孩子敲敲玻璃怎么了?

博物馆人手有限,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每一个观众,家长是孩子行为规范最好的老师。

希望家长带小孩参观博物馆之前,先对孩子进行一些参观礼仪的教育,比如,在博物馆里不要乱摸展品,更不要损坏展品,不要大声喧哗,随地奔跑等等。

即使家长没有提前教育,也希望当孩子破坏了公共场合的秩序时,工作人员提出善意的提醒,家长能够配合,引导孩子听从工作人员的劝导,甘愿为错误付出代价,而不要“护犊子”,觉得自家孩子高兴大过天,想怎么撒野就怎么撒野。

设置年龄门槛不现实

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再次受损,有很多观众、甚至博物馆业内人士呼吁,博物馆应该对未成年观众的年龄有所限制,比如6岁以下禁止参观。在我看来,博物馆是教育的场所之一,设置参观年龄门槛不太现实。

孩子们都对昆虫充满好奇,我们博物馆半数以上的观众是青少年,如果拒绝这一“主力军”,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将失去意义。我们只能尽我所能,为孩子们的参观提供便利,同时,加强安保措施,保护好展品。

比如,我们把容易损坏的展品尽量放到了小朋友够不着的位置,在展厅的模型上张贴“禁止触摸”的标识,展品损坏的现象大有改观。我相信,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观众的素质正在逐步提高。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跟着老师来参观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学校组织集体参观,尽管一次来了数百名学生,但是从来就没有发生学生损坏展品的情况。出状况的全部都是跟着家长来参观的孩子,如果家长平时比较溺爱,孩子有恃无恐,很容易放飞自我。

总的来说,教育小朋友文明参观,需要学校、家长和博物馆共同努力。如果家长都能像老师那样积极配合,我相信博物馆会更加井然有序,大家的参观体验更加舒适。

网友热议:

@栖鸦远山skye:全款赔偿,家长不管熊孩子就要付出代价

@淸晨_love :如果家长拒绝赔偿,也可以在展品旁边设置一个影音,上面播放小孩如何撞坏展品的全过程,滚动播放,不停止!

@龙小云Official :博物馆打闹=钱堆里点火

@Hannibal-1ecter : 来来来,猜猜家属用什么样的辩词:1、他还是个孩子。2、你们的安保措施没有做好。3、几片玻璃就值45万?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一个文明观展人的自我修养,带小朋友参观前提醒提醒再提醒,参观时监督监督再监督。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