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声】多地博物馆展出战疫专题展 陈履生:用博物馆的方式,为历史保留今天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7-14 12:15 56501

《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董攀

【事件背景】

这个春节,请命援助武汉的护士佘沙,用一句“我是汶川人”感动全网;药房老板抢购1万只口罩,捐献给防疫一线;四川00后大学生发起成立“口罩成都”团队,为环卫工人筹集防护物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若干年后再回忆这场疫情,或许仍然有不少人记得自己的战疫故事。

我们应该如何铭记这场战疫?早在2月14日,陈履生就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倡议:建立一座“中国防疫博物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据统计,全国各地有20多家博物馆用征集战疫文物、举办专题展的方式收藏这段历史。《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1800多件文物描摹了四川人英勇抗疫的全景图,也被观众评价为“一个非常好哭的展览”。

建立中国防疫博物馆的必要性是什么?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陆续开放战疫主题展,如何做出新意和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吉林艺术学院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陈履生。

陈履生

【人物简介】

陈履生,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2011-2016)。现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吉林艺术学院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兼任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湖北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建有“陈履生美术馆”(常州)和“油灯博物馆”(扬中、常州)。

观众在川博参观战疫展

我们应该用建战疫博物馆、办专题展览的方式来纪念这一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事件,悼念逝去的生灵;教育后人做好防疫工作,关注社会和自身的健康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远离瘟疫和各种病毒的传染,让他们健康的成长,避免2020年的悲剧。

用博物馆的方式

让公共卫生问题警钟长鸣

提出建立防疫博物馆的初衷,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或者说已有的教训上。

2003年的SARS是一次很沉重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北京作为重灾区,小汤山医院也是一种模式,直到当下都产生影响,但是就防疫和公共卫生的问题,社会并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

我们需要建立一座博物馆来不断提醒后人,关注公共卫生问题,警醒社会、警醒公众。

我想这也是博物馆的价值观所在,因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是要教育公众既了解历史,也了解艺术,了解我们生活的当下。

当然,博物馆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历史保留当下。如果我们把SARS时期的那些文物都能留存下来,建立博物馆的话,我相信这种提醒以及教育影响下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武汉封城之后,一些博物馆相继开始征集见证物,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与SARS期间所不同,博物馆人反应敏锐,行动迅速。

征集需持之以恒

特别的策展颇具挑战

如今,全国各地的多家博物馆正在征集或者展出战疫见证物,就全国范围内来看,各地博物馆难免征集的见证物大同小异。

可能一方面是对见证物的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基于见证物收集的困难。客观来说,有一些见证物具有唯一性,可能未必愿意交给博物馆收藏,但是像小区出入证、医护人员用的口罩则会征集到很多件,展品征集中的同质性不可避免。

各个博物馆如何解决收藏的同质性问题呢?我觉得应该让观众在面对战疫专题展的时候能够看到,除了看到特殊的见证物之外,策展布展等多方面能有特别之处。

毫无疑问,我们既需要产品收藏的广泛性和独特性,又希望博物馆在策展和陈展方面有一些独特的认知。我相信各个博物馆能够很专业地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做到这点颇具挑战。

战疫见证物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科学、医学、社会事件、社会影响,以及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的见证物,家书日记等等。如何在展品征集阶段征集到有特色的见证物呢?

我想策展人首先要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本地区的影响、本地区应对疫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具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能够把握住一些信息,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一些精心的收藏。

实际上收藏是个持之以恒的事情,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所有见证物的收藏,需要有更长的时间、更大的耐心。

为历史保留今天

用博物馆普及防疫知识

17世纪肆虐英格兰的黑死病,止步于曼彻斯特郊外的一座名叫亚姆的村庄。村民们没有四处逃散,而是用石头垒起围墙,以决绝的方式阻止疫情扩散。善良的村民们用泡醋的方式消毒硬币,然后在岩石上钻孔,放入硬币向邻近村庄换取食物。如今,一走进亚姆村瘟疫博物馆,这些石头墙遗址和交换硬币的小孔,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讲述着人类抗击瘟疫的传奇故事。

在全球各地的医学博物馆,或者是综合博物馆中的医学部分,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关于瘟疫的展陈。特别是专题性很强的英国亚姆村瘟疫博物馆,对于普及防疫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在中国历年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中,我们缺少了对于这些见证物的收集。比如在上个世纪,伍连德先生对于东北鼠疫的防治所做出巨大贡献,尽管北京有他的故居,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伍连德博物馆。

在征集文物、展出设计、对外宣传等方面,国外博物馆的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英国亚姆村瘟疫博物馆,展陈内容已经超出了当年瘟疫期间的见证物,而且结合了村庄的一些节日,做成文旅融合的项目,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参观、了解这段历史,让人们看到了亚姆村人面对瘟疫的大无畏精神。

博物馆可以反映出社会对于重大事件的态度,英国亚姆村瘟疫博物馆正是一个社会对于重大事件的一种积极反应。

我们用博物馆的方式记录战疫历史,哪怕是在博物馆中某个展厅,或者某个专题中的一个部分,它也能表明社会对这一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

尽管我们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是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来的社会反响,以及对于防疫博物馆这个提议的积极响应,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社会作用、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我们需要用博物馆的方式收藏历史的见证,为历史保留今天。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