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50年⑤丨校车、运输车、致富车……大凉山“小慢车”风雨载客50年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6-30 12:50 38468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出生在白石岩站,成长于越西,工作后又回到“小慢车”上……阿西阿呷45年人生,从未离开过成昆线。

成昆铁路开通至今,“小慢车”在大凉山穿梭了50载,它承载着彝族居民出行、经商、上学的愿望,成为他们的运输车、致富车、校车。

1996年,阿西阿呷成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列车长。24年来,她为彝族同胞贴心服务,也见证了成昆铁路带来的改变。

结缘

在成昆铁路小站出生

“我出生在白石岩站,对成昆铁路再熟悉不过了。”阿西阿呷的父亲是铁路职工,住在铁路边的她,是在成昆线的陪伴下长大的。

“我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小慢车’的点非常合适,我就坐‘小慢车’去越西上学。”后来因为列车时刻调整,她只能走路去上学。那是她第一次体会到“小慢车”的重要性。

“小慢车”的价值不止于此。

凉山地区地处大陆腹地的封闭地区,交通闭塞,沿线居民出行极为困难。1970年,成昆铁路建成通车,让发展滞后的凉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老乡的土豆、蔬菜运到成都,米易、攀枝花的物资运到这边,是靠‘小慢车’。”木制凳子、大拉门车厢,满车的果蔬、禽畜,这是阿西阿呷对“小慢车”最初的记忆。

“小慢车”途径26个站、353公里行程,因列车低至2元的票价,站站停靠以及大运输量,越来越多的人靠着“小慢车”做起了小生意。“小慢车”也成为当地居民的致富车。

重返

18年电话号码未变

1996年,阿西阿呷重返“小慢车”,成为5633/5634次列车长。身份的转变,让她从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见证者变成参与者。

2008年前后,大拉门列车全部淘汰,变成硬座车,上货就没有以前方便了。2017年,客运段重新打造公益性慢车,阿西阿呷带领班组成员将每节车厢的两头的两排座位拆下,用于存放农产品;彝族年前后,上的活猪比较多,他们又对行李车进行了改造,方便装运家禽家畜。乘务人员的付出,旅客都看在眼里。经常乘坐“小慢车”的彝族老乡都知晓阿西阿呷的热心肠,不少人都有她的电话号码。“我的电话号码18年都没变,因为那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乡亲们困难时的希望。”她说。


2016年夏,正在值乘“小慢车”的阿西阿呷接到一名彝族旅客的电话,请求帮忙寻找离家出走的孩子李苦伍打。阿西阿呷逐个车厢寻找,最后在带着一群孩子出行的彝族旅客身旁找到了他。

“我本身就是彝族人,因为历史原因,我们那边40岁以上的人都不是很会说汉语。”阿西阿呷说,“车上90%都是彝族旅客,与其他人相比,我可以更好地和他们沟通,为他们服务,更好的解决他们的急难事情。”


传承

一家三代服务于成昆线

2020年7月1日,成昆铁路50岁了,阿西阿呷也在“小慢车”上工作了24载。每次值乘,她都要提前一天从西昌出发,坐8小时车到“小慢车”起点。如果不出意外,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5年。

如今,她的儿子加入铁路大家庭,负责成昆铁路沿线车站的生活物资采买工作,“我是为旅客服务的,他是为铁路职工服务的。”

阿西阿呷一家三代的工作、生活,都与成昆铁路息息相关。

“我上学坐的是‘小慢车’,长大参加工作又回到成昆线。这么几十年,看着沿线车站从平方变成楼房,设施、设备也更加完善。”她说,“感情肯定是很深的,但具体什么感情我也说不出,很复杂吧。”

(图片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提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