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该如何培养审美力?这位哈佛博士解析了100件艺术品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6-28 17:39 40219


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吴冠中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艺术是审美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会欣赏艺术便是培养审美力的过程。

长久以来,中国的艺术史学家,更侧重于对文人绘画的研究,这些相对狭窄和高深的内容,常常让孩子们望而却步。作为哈佛大学艺术学博士,宁强长期研究艺术史和考古史,他决心要书写一套适合孩子们读的艺术史书籍,帮助中国孩子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弥补审美教育的缺失。

宁强,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著名画家。哈佛大学艺术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这个决定来自一件很偶然的事。在一次在法海寺参观带队时,宁强给大家讲了《藻井图案》的起源,以及著名的《水月观音图》。一位从事儿童通识教育的女士听后告诉他,他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也很适合小朋友。

宁强开始思考中国的美术教育,他发现几乎所有针对中小学生的美术课堂,都专注于技术层面的培训:人人都画素描,然后按照画得像还是不像的标准来评判高下,完全是单纯的技术性训练。

“这种影响极为广泛的美术培训班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小孩子从小就只知道技术的进步,而不知道文明的进步;只知道把一根线画直,而不知道一根曲线可能比一根直线更美。”在宁强看来,中国的小朋友接受的美术训练是一种技术训练,而非对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审美习惯的培养。

宁强认为,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以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艺术史。我国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都是图像记录,这些图像保留了比文字更生动的历史信息和人类智慧。要走近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首先要理解这些审美对象。

《讲给孩子的中国艺术史》现代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在《讲给孩子的中国艺术史》中,宁强从中国成千上万从古到今的艺术品中,挑出了100件代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思想流派,不同艺术门类的典型作品,撰写一部新的中国艺术史。

书中涵盖雕塑、青铜器、瓷器、书画、石刻壁画、建筑、石窟壁画等门类,既有代表中国工艺美术高度的青铜鼎,代表中国雕塑艺术高峰的兵马俑,也有敦煌石窟艺术和吐鲁番的坐禅和尚,还包括苏东坡、石涛等的历代文人画。

宁强将这100件珍贵的艺术品串联起来,连接起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史,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中国文化传统当中最美好的部分,“我希望他们长大之后,自然具备中国式审美和对中国文化的天然喜爱,从而找到可以让自己信靠的文化之根。”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