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农业产业办到家门口 贫困户从田间地头走进车间园区

封面新闻 2020-06-26 16:17 49111

周梅 汪巧 封面新闻记者 王攀 王祥龙

“响滩村共有40户贫困户,劳动能力强的贫困户外出务工,留守的20多名老弱病残在本村企业就能打工挣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脱贫攻坚任务虽重,但一个也不能少。6月的焦阳炙烤着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仓山镇的土地,但响滩村的部分村民和贫困户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村里农业产业的发展,让他们走进车间、园区,获得了比在土地上更多的收入。

从农民到车间技术员 一个月最多收入5000多元

“杏鲍菇需要在培养室33天,然后在出菇房生长18天。这个菇已经生长17天了,明天就可以采摘了。”位于仓山镇的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陆文雄打开温控出菇房,一排排植菇架上的菌包上,长满密密麻麻的杏鲍菇。

从原材料装袋、消毒杀菌、冷却、制种、培养、出菇、包装到运输销售,该公司5万平方米的厂房车间运行环环相扣,不间断流水线生产,这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在培育室,响滩村9组的贫困户张建素正在灌装环节进行灭菌操作,动作熟练有序。而在2017年之前,她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车间技术人员。

包装部车间中的工人,不少是中老年妇女。双柏树村的叶春华在这里工作已有3个年头,她说:“多劳多得,一天多的时候能包两三千斤,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块工资。”工人们说,包装、摘菇这些活儿易上手,摘菇动作麻利的,每个月最多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

“入驻响滩村的企业业主总共有13到14个,企业总用工量在500人左右。这两年他们首先满足脱贫户来此务工。除了响滩村,还为周边村、乡镇贫困户提供岗位,不管是哪个乡镇的贫困户打电话来求职,他们都接受。目前吸纳了包括外村的30多名贫困户在此就业。”响滩村党支部书记隆道学介绍,响滩村共有40户贫困户,有的劳动能力强的贫困户外出务工,留守的20多名老弱病残在本村企业就能打工挣钱。

隆道学介绍,响滩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可追溯到2014年。最初,四川省农科院基地在此建羊肚菌试点,后逐渐实现工厂化生产。期间经过绵阳企业发展,到2017年上半年,来自福建的陆文雄来此接手建立厂房,开始一条龙现代化生产。

农业观光园里种上“奇花异果” 同样的土地不同的产出

距离“菇视界”不远的“花果视界”,在响滩村呈现出的景象别有洞天。

迷迭香、玫瑰花在观光道上摇曳,成片的德国矢车菊营造浪漫气息。深入园区,还有10多个品种的百香果和来自世界各地80多个品种的南瓜,奇特外形让游人忍不住喊“稀奇”……

这些让人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的作物不仅有颜值,还正在创造着经济价值。“我们的南瓜长得特别,味道也非常受欢迎。去年我们带了1吨南瓜参加四川农博会,3天就卖完了。”说起在响滩村里种出来的“宝贝”,在此进行培育的西昌民生研究所所长赖明很是自豪。

这片600多亩的园区已投入1000多万元。“‘花果视界’打造的是观光农业,既有观赏性又能带来收入。在这里不仅能赏花、采摘、钓鱼虾,还能餐饮住宿,四季都有吃喝玩乐。这里目前打造的是科普基地,未来还将是一个产业孵化基地。”

同时也经营“花果视界”的陆文雄说,除了本地人,这里每年可吸引成都、重庆、遂宁等各地游客,带动旅游收入。“花果视界”同样吸纳着贫困户务工,为他们带来收入。

据介绍,目前,响滩村已形成“合作社+土地入股+超产分成”的现金收益机制、“公司投资+农户入股+扶贫资金”的分红收益机制、“土地保底收益+务工劳务收入”的现金收益机制。村里通过基地资金入股、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共同打造扶贫产业园。园区不仅可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收,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

评论 1

  • fm994254 2020-07-02

    有党的好政策,才能脱贫这么快啊!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