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炯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这场战疫中,目前来看我们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疫情对很多行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电影行业。
疫情之下,有关部门对电影院在内的一些场所进行了关停和限制措施。就算现在疫情有所缓解,电影院线的彻底开放似乎也变得遥遥无期。
知名电影制片人、影评人关雅荻认为,这个时候探讨电影行业“复工复产”以及“疫情对电影行业影响”等问题,已经“超出电影行业话题本身”:疫情让很多行业受损严重,而电影行业更是举步维艰!
关雅荻
战疫持续
“复工”话题超出电影行业本身
两个多月前,关雅荻在进行100场个人直播过程中,当时在微博上曾发起过#拯救中国电影院#话题,但两个多月之后的现在,他的观点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影院什么时候开业”已经成为一个伪问题,因为关于“中国电影院复工”这件事早已经超出了一个电影行业话题本身的范畴。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有效普及和建立公众对病毒和疫情的科学认知?如何全国从上到下、各行各业找到在保障各行各业维持正常运转同时并能与病毒长期并存的相处之道?
疫情仍在,战疫需要持续。
“只要有一个病例存在影院就得继续关下去吗?”关雅荻称,表面上是电影行业影院复工难的问题,实际上电影行业只是成千上百个行业中普通的一员,电影行业的问题,也是各行各业早晚共同面对的问题。
《囧妈》之后
电影网上发行会成为“常态”?
春节时候,电影《囧妈》卖给字节跳动在网络上放映,这会成为未来电影发行的主流吗?
关雅荻的看法是:首先,欢喜传媒和字节跳动这两家公司各自都有二级市场作为背后支撑,刚好在那个时间点都有在资本市场上的“故事”的需求;这个通过两家公司之后的股价都能看出来。
其次,当时6亿多的合作金额并不只是《囧妈》一部电影的版权购买费用,而是两家公司之间一揽子合作协议,细节至今并未公布;第三,并不是其他片方不想卖给视频网站或互联网公司,而是因为主流商业大片成本太高,对网站来说性价比不高;在常态情况下《囧妈》这种跳过院线直发网络的热门电影其实是个例,国外也是如此。但如果中国跟国外在未来防疫思路一直不同,目前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电影市场影院都在陆续复工,如果中国的影院因为各种原因一直不复工,则中国将会进入一种“新常态”,那时候可能一些已经制作完成的高成本电影,也将无奈被迫直接进入网络发行。
疫情影响
电影行业发生结构性改变
关雅荻认为,疫情之后,电影行业有三种结构性改变:1)资金流动的结构性改变:热钱退潮,资本趋于头部集中;2)人员流动的结构性改变:更多人才流向电视剧和网生内容;3)项目与影视公司风险评估的结构性改变:最终有效银幕数未知。
讨论疫情下的中国电影的正常逻辑应该是,首先先承认这是全球电影史上都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战争年代也没有出现过全球电影院都长期停工;所以应该先认清形势,在讨论如何健康有效快速复苏,而不是遇到困难,还没有把问题讨论清楚,就直接最快速度接受现实,快速妥协,向逆向满足“低阶需求”。毕竟影院“公银幕”和网络终端的“私屏幕”,从观影需求和内在欲望满足逻辑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并不是完全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共生关系。
“我知道网上有很多网友认为影院这个场所相对封闭,属于人群密集型扎堆场所,关于这种逻辑,行业专家已经用数字—事实—逻辑逐一解释说明和反驳过。我只能说太多人对电影院这个行业缺少基本的常识性认知。”关雅荻说,因为网上大多数对“影院复工”提反对意见的,除了出于某种多余“莫名恐惧”之外,更多人本来就不是“影院买票消费”的目标人群。
关雅荻认为,整体行业发展看待时,不能用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来判断;哪怕20多年前,每年票房只有八九亿人民币时,买票进影院的观众人数再少,电影也有其存在下去的价值与意义。
而且目前全球范围内,从历史角度看,以影院放映的票房收入为龙头的电影发行商业模型迄今并没有过时,各国电影行业都在保护“影院发行窗口期”,之后才会陆续进入到电视和其他发行渠道,最终会提供给所有观众人群;在目前世界环境下,“影院发行为龙头”的电影商业模式,还没到完全推倒重来的时候。
如果中国电影行业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常态”,就是国外陆续复工,中国一直不复工,那的确是要倒逼中国电影人另谋出口,这将是最糟糕的一种状况;因为我们将与世界先进电影娱乐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全面脱轨。
对于未来,关雅荻还是表达了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积极心态,“那么难都一步步熬过来了,真正的电影人是不会因为眼下的困难就轻易打退堂鼓的。就算真的最后走投无路,很多电影人被迫转行,相信也是出于无奈。春暖花开时,相逢总有时。”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