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风物志②|剥个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川观新闻 2020-06-19 11:29 35311

川报观察记者肖姗姗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还记得如此朗朗上口的童谣吗?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响它时,端午节就来了。值此佳节临近,四川教育出版社推出一套《百岁童谣》,其中,就有《端午谣》《粽子香》等多首流传至今的端午童谣。常年致力于儿歌、童谣创作的重庆市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戚万凯将这些童谣视为珍宝,在他的眼中,这些童谣闪烁着老百姓集体智慧的光芒,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打捞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童谣,就是钩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处处有端阳”唱进童谣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有端阳。”

这一首童谣名为《粽子香》,戚万凯赞其“短小精妙,内容丰富”。围绕端午唱和的童谣有很多,戚万凯说,类似的还有“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粽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以及被四川教育出版社收录的《端午谣》,“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这些童谣都点明了端午节的时间、习俗,吃粽子、插艾叶、划龙舟,是标配。更有挂香囊,手腕戴上五彩线这些更近代、有趣的民风。”戚万凯说。

为什么几乎每首童谣都有“五月五,是端阳”这一句?戚万凯直言:“童谣本就是口口相传,除了原创作者难考证,它还有个特点:变异性。一首童谣,传诵的时候没听清,人们就自己加工,由此产生多个版本。但如果那一句最重要,传诵的时候最明白,自然就流传下来了。‘五月五,是端阳’,就是这种情况,很多童谣都以此起兴。”

口语化文字背后有文章

端午花,红又红,摘朵鲜花送金龙。端阳端阳,粽子粽,拿个粽子塞龙洞。龙戴鲜花吃粽子,吃饱粽子回龙洞,不要伤害屈原老公公。

童谣口语化的文字背后,大有文章。戚万凯直言:“虽为童谣,但大都是成人所作,然后教授于小孩。除了刻画当时的节庆氛围,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们传递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爱国思想。教孩子们念童谣的时候,会不会解释为什么要过端午?过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谁?不与世俗同流投江殉国的伟大诗人。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因为老百姓向汨罗江抛洒米粒,让蛟龙鱼虾不要咬食屈原的遗体……上面这首童谣,讲的正是这个故事。我相信,只有让孩子们了解了,孩子们才会去记住它,方能流传至今。”

端午节童谣里还传递了另一个信息——老百姓祛病防疫的“土方法”,今天仍为大众采用。“吃粽子,带香包,蚊虫不来身边闹。”“五月端午端粽子,九月重阳重镜子,五月编下艾腰子,九月用来熏蚊子。”戚万凯说,“除了把艾草、菖蒲挂满堂,古时人还会把它们做成香包,挂在孩子们的身上,或者用艾草搓成一条一条的,系在腰上,这就是艾腰子。其作用,都是防毒虫,护佑孩子健康吉祥。”戚万凯直言,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尽,有幸被童谣记录,代代相传,造福子子孙孙。

川话版童谣趣味十足

“五彩绳,糯米粽,人人都把屈原说。赛龙舟,挂艾草,妖魔鬼怪全赶跑。”

在爱奇艺上,这首名为《招财童子端午节儿歌》的诵读视频很火,一个萌萌哒的招财童子用地地道道的四川方言边念边跳,稚嫩川话,趣味十足。其实全国各地的童谣,都是以当地的语言开始念出来的,戚万凯介绍:“童谣,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方言梗。”

在李劼人的小说《死水微澜》中,记载着这样一首老四川童谣,“鸦雀喔喔,板板梭梭,圆儿姐姐,卖馍馍。馍馍香卖生姜,生姜辣卖黄蜡,黄蜡苦卖金鼓,金鼓磨卖牛角,牛角尖吹上天。天又高好打刀,刀又快好切菜。不杀鸡、不杀鸭,逮个耗儿过端阳。”戚万凯说,这首童谣的表达就很四川,“角,一定要读‘guo’,它才押得起‘喔喔’、‘梭梭’、‘馍馍’的韵。‘耗儿’的说法,也是四川人的口语。”至于里面提到的“板板梭梭”,是四川人童年的集体回忆——梭梭板,也就是滑梯;端午到,要吃姜,保安康,所以童谣里出现了“卖生姜”,而黄蜡,则和艾草、菖蒲等一样,是用来制作香包的配料之一;至于为何要“逮个耗儿过端阳”,也是因为端午节正值炎夏,蛇虫鼠蚁多,驱蚊杀蝇灭鼠防蛇患,都是为了整个夏季获得安宁和康健。

本文刊于6月19日四川日报第12版、文化副刊《天府周末》版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