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四川南充棚改 60万人“改”出幸福新生活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6-14 12:10 34495

曾经的棚户区被高楼大厦替代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陈映竹 图据今日顺庆

2018年7月,一直在四川南充“清泉坝”生活的袁正国,搬进了新买的电梯房。这套新房近80平米,两居室,位于恒大中航城,33楼。“住高楼,是我多年的梦想,所以当时专门选了顶楼。”袁正国笑着说。

棚改,让袁正国从“城中村”的村民变成了繁华都市的市民。像袁正国一样,享受到城市发展成果的人,在南充还有60多万人。6月13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南充,探寻南充如何实施棚改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棚改拆迁过程中拆除老房子

赶上了好时代 他从村民变市民

顺庆区舞凤街道办清源社区居民袁正国,今年61岁,每月领着退休金,闲暇时逛逛大商场、打打小麻将、看看嘉陵江,“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2018年以前,袁正国住着砖混结构的楼房,两层,200多平米。虽然房子够大,但那里是城中村,人口密度大,安全隐患严重,居住环境差。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务农种蔬菜到城里贩卖,一个月只有七、八百元收入。“现在大不一样了,政府给我们老两口买了保险,仅仅是退休金,我们俩一个月都能领到3000多元。”

湿地公园就在袁正国的家门口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袁正国介绍,政府实施棚改,让他得到了实惠。2012年前后,袁正国家的房屋和土地被征收,通过货币化安置的形式,他家的房屋、土地和青苗补偿等款项加起来,共计100多万元。除了全款购买如今住的这一套房子外,袁正国还帮后人在成都买了另外一套房。

“当年有很多好房子可以供我们选择,但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舍不得离开。”袁正国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恒大中航城的房子,是因为他有浓郁的乡土情结。让他欣慰的是,原来村里的那些老友,如今仍然是同一个小区的邻居。

享受到好政策 年轻人就近就业

清泉坝棚户区改造项目,是南充市和顺庆区的重大民生工程、重点城建项目。项目东起嘉陵江,西接滨江大道,南抵天工街口至嘉陵江边,北至清泉寺大桥,幅员面积约340公顷,5100亩。涵盖舞凤街道办事处清泉坝、将军路两个社区,19个居民小组,安置人员约4800人,共搬迁居民3600户。

改造前的“清泉坝”

这么多人从村民变成了市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当地政府结合棚户区改造,积极引进服务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商业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发展资讯中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带来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我们社区每个月都会举办招聘会,经常举办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家待业或失业的人员,社区有专人负责给他们推荐工作。”清源社区党支部书记罗俊梅介绍,除了这些惠民政策,政府还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在加速城市产业升级转型进程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

放眼整个顺庆区,截至今年,该区已通过棚改项目累计改造面积逾250余万平方米,搬迁居民4万多户,开工建设安置房18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城市道路20条,新改建学校7所、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12个,打造南门坝、望天坝商贸中心2个,建设市场、超市5个。目前,4万余户棚改基本完成,群众全部得到安置。

棚改让60万人过上幸福新生活

近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和二十件民生实事,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积极解决搬迁政策、建设资金、社会保障等瓶颈问题,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据统计,2008—2019年,全市完成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约23.4万套。

2008年以来,南充市投资700多亿元,实施下中坝、南门坝等棚户区改造,建成保障性住房27万套、计2000多万平方米,将近25万户、60万居民从低矮狭小、生活不便的棚户区搬迁到宽敞明亮、配套齐全的安置小区,解决了棚户区居民无力自筹资金改善居住环境的难题。

顺庆区棚改项目实施过程中

与此同时,南充市还结合棚户区改造,建成商业综合体20余个、文化娱乐场馆30所、学校50所、公厕70座,将原本破败颓废、基础欠缺的棚户区改造成了配套齐备、环境宜居、人气旺盛、商机聚集的新增长极。以白土坝公租房周边的仁和春天百货商业综合体为例,该综合体完全建成后可创造就业岗位1000个,人均工资预计达60000元/年。

通过棚改,南充的棚户区居民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居住质量,还拥有了价值不菲的房屋资产,享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红利。

评论 1

  • real123 2020-06-14

    嘉陵江畔的美好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