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丝路 8丨蜀锦:兴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

封面新闻 2020-05-31 11:53 53989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蜀锦移芳,巫云散彩,天孙翦取相寄。金屋看承,玉台凝盼,尚忆旧家风味。生香绝艳,说不尽、天然富贵。脸嫩浑疑看损,肌柔只愁吹起。花神为谁著意。把韶华、总归姝丽。可是老来心事,不成春思。却羡宫袍仙子。调曲曲清平似翻水。笑嘱东风,殷勤劝醉。

宋代诗人赵以夫这首《天香·蜀锦移芳》古老蜀锦写得栩栩如生。

蜀锦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蜀锦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蜀锦是蜀地主要是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蜀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繁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

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也最为深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蜀锦与南京云锦、 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蜀锦与南京云锦、 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锦是“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最精致、也是最绚丽的 珍品。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故东汉末刘熙《释名》说:“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其中蜀锦织造工艺术十分复 杂,纹样对称,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 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西蜀以成都为中心,蜀锦业就已经开始兴盛。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织品从成都出发,经过云南到达东南亚、南亚的“蜀身毒道”,就是后来历史学家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商人们将蜀锦、麻布、邛竹杖等货物销往缅甸、印度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专门设“锦官”进行管理,故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成都锦工将处理后染成的 丝线与其他丝织产品放在城南流江中洗濯,就地挂晒,色彩鲜丽,流江沿岸即 成染后洗涤的集中地,因此流江古代又称为“濯锦江”或“锦江”。

西汉扬雄 《蜀都赋》对蜀锦的精美作了生动描述,称其为“发文扬彩,转代无穷”。元代 学者成都人费著《蜀锦谱》所说:“蜀以锦擅名天下,该城名以锦官,江名以濯 锦。”

两汉时期,成都是西南最大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心,“货贿山积,纤丽星繁”, “喧哗鼎沸,嚣尘张天”,是全国“五都”(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之一。

成都蜀锦织造业已相当发达,织锦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朝廷在成都设 有专门管理织锦的官员。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 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成都老官山汉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出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2号墓葬北底箱出土了 4部蜀锦提花木质织 机模型,其中较大的一部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结构复杂,在这些织机模型上还缠着丝线,应该是参照原织机制作的缩小的模型。至于墓室主人的身份,很可能是官宦贵族,家里有自己的手工作坊。

成都民国时期的纺织女工

在织机模型周围 还有15件彩绘木俑,从它们的姿态上能想象出汉代蜀锦纺织工厂的盛况。出土的四部织机模型,是目前未曾见过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 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代表了当时纺织 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成都曾家包东汉一号墓葬内出土的画像石上的织造图,图中妇女投杼织造使用的斜织机,是汉丝织业中普遍使用的机具。《后汉书》记载: 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目前,较古老的蜀锦织机实物,全国仅存清嘉庆、道光年间成都机房所用的两台,一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大厅,一台在四川 省博物馆陈列展出。

随着秦汉以来“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蜀锦又通过蜀道运送到西北“丝 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或通过汶灌道、叠潘道等直接与“西北丝绸之路”相通, 再转运至西域、北非和欧洲诸国。考古工作者在中国新疆和“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先后出土了为数不少的汉代云气动物纹锦,它们都是利用彩条经线的颜色 来显现花纹的“彩条经锦”,被称为“汉式锦”,体现了早期古代蜀锦的基本组织和工艺特征。代表作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延年益寿”手套。吐鲁番阿斯塔拉226号墓发掘出土的“连珠龙纹锦”残片背面,有墨笔行书题记:“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紬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官主簿史渝。”成为全国出土的丝织物中唯一记载出产地的古代丝织物,实属罕见的绝世珍品。当时蜀锦采用的“五重高密度经纬”织造法,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个未解之。

三国时期,诸葛亮十分注重农桑,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使蜀锦有了 很大的发展。他在北征时提出“决敌之资,唯养锦耳”。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 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南朝刘宋人山谦之在《丹阳记》 中说:“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 是乃有之。”诸葛亮在南征时,又将蜀锦织造技艺传授给当地百姓,使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织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左思《蜀都赋》也记载:成都“圜阔之里, 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 对汉代至三国时期成都蜀锦业的发达和精美品质作了生动描述。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