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交汇”之年的实干之策 起草组成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5-22 17:14 39332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出炉”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受到更多关注。

5月22日,在国新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介绍,“本次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历时间之长,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时间里都很少见,因此听取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比较多,起草组不断地对报告作出修改。”

首次参加起草工作的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刘日红司长则坦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是修改次数最多的一次。”他在央视直播节目中还说到,“在有限篇幅里,充分地突出了民生、就业、脱贫攻坚等等重点工作,最大限度体现务实,最大限度体现实干。”

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历史交汇”之年,这份字斟句酌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哪些关键信息?

国新办5月22日上午11时30分举行吹风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图据国新网

直面挑战 传递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用“前所未有”四个字定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在5月22日央视直播节目中,刘日红解读,这是“直面挑战,实事求是的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中指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99.1万亿元,增长6.1%,“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我们也付出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刘日红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在直面挑战的同时,也在传递信心。“例如,报告中提到,我们有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亿万人民勤劳智慧。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5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没有提到GDP增长目标,客观上它的内容已经融入到其他相关指标中,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中。”同一天,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在国新办吹风会上指出,“不提目标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也不意味着任由经济增速下滑”。

刘日红指出,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无论是保就业、保民生、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做支撑。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制定具体的数字目标,“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要引导各个方面把工作的重心聚焦到保就业、保民生、抓脱贫上。”

2万亿直达基层

今年两会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之下召开,《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较短。“报告要最大限度体现实干。实干靠谁?靠广大基层干部,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央视直播节目中谈到基层干部时,刘日红讲了一个故事,“老家的基层干部要招商引资,大夏天跑到北京来,一身汗。那时我就在想,中国的基层干部是很可爱的。”

如何调动基层积极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项“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5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部长通道”上,财政部部长刘昆指出,今年中央本级非刚性、非急需的支出压减幅度超过50%,省出的资金用于疫情防控,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城乡低保等方面的重点支出只增不减。“直达基层、直达民生。上级的转移支付将细化到基层,细化到民生项目,坐直通车,直接抵达。”

刘日红指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制度,意在减少财政转移的层级,提高资金分配的效率,“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一线的支持”。

“保”是“稳”的前提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

4月1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5月1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则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在解读“保”与“稳”之间的关系时,刘日红在央视直播节目中指出,“保”是“稳”的前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六保’的内容,针对的都是当前经济运行当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必须全力守住。”“保”与“稳”之外,他还特别提出了“进”,“保住了。才能稳得住,稳住了经济的基本盘,我们就能在这个基础上稳中求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