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忻晓松 罗惟巍

李敬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4月刚完成的一份社科报告——《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摆在李敬的案头,伸手可碰。“报告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马上我们会根据批复意见,启动更细化的调研工作。”
对李敬而言,专注于成渝两地的经济发展研究,是学术责任,也是情感投射。“我也曾是‘四川人’,升学考试都在成都参加。”生于重庆万州,李敬经历过川渝两地的分与合,“虽然后来重庆‘分’出来了,但我与四川的往来是非常多的。”
基于工作原因,李敬与四川的高校往来密切,往返成渝是家常便饭。如今的来往通达,对比起过去的舟车辗转,令他感慨,“1993年到成都考学时,从万州到重庆,再到成都,整整需要24小时。”如今,高铁把两地的距离拉近到1小时车程。
成都望江楼旁望江流。摄影 杨涛
城市日新月异,李敬感知着生活变化,捕捉着大事变迁。他直言,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生在巴蜀大地上的一切,迅猛而剧烈。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三个重要变化:一是更加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不只是“一域”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二是更加明确了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三是更加明确了发展思路,更加凸现了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释放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动力源。
推动成渝合作共赢的提法与时俱新,宏伟的发展蓝图越来越清晰。“成渝经济区”首次为两地的合作喊响了口号;“成渝城市群”树立两地“一盘棋”的思想,彻底扭转“背向发展”为“相向而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两地合作确定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强调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李敬认为,变化是对城市主体形态发展规律的客观遵循,“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出现一种城镇化高度密集、城镇体系庞大、空间联系紧密的城镇空间组织,唱的就是‘双城记’,甚至‘多城记’。”
曲调已经明了,成渝地区到底该怎么唱好这出“双城记”?李敬总结三个视角:“比较优势视角”“增长极视角”“开放视角”。
他认为,适用“增长极”理论,是基于目前成渝地区经济体量逐步扩大,创新资源不断聚集,内陆开放态势良好,具备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优势条件。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还要遵循比较优势规律,实现区域的特色发展。”早在2016年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成渝两地的定位,已经明确了不同内涵。以核心功能为例: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重庆大都市区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载体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的作用,加快两江新区建设,全面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城市规划约束性作用,根据山地特色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联动沿江城市带和四川毗邻城市发展,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层次。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挥自然因素在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基础作用,提升城市形象。充分发挥成都的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李敬认为,发挥比较优势的关键是要承认发展的差异性,保障各地区发展的多样性。比如发挥通道比较优势,打造特色通道经济;优化城市规模结构,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化中心城市,“比如万州、黔江、绵阳、乐山、南充、泸州、宜宾等”。他强调,开放视角提醒双城经济圈建设要融入国家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切记“闭门抱团”。
专家访谈
封面新闻:你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意义是?
李敬:这是成渝两地内生的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求。
西部大开发进入了第3个10年,要实现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新的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基础实力,决定了它是有能力来承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这样的增长极。
所以说,从新时代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尤其是振兴西部,更好地促进西部大开发这样的需求来讲,双城经济圈是符合发展要求的。
同时,这个增长极是需要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将来能够作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载体。可以这样理解,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成渝两地的责任和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的责任和需求。
封面新闻:实现国家赋予的重任,成渝两地怎样再出发?
李敬:要实现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两个核心的作用,也就是成都和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这种带动作用。
两个地方目前从体量来说,从发展规模上来说,任何单独一个,都还达不到作为一个重要增长极的要求,还不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所以我们还得要做大规模,重庆要做大规模,成都也要做大规模,才能够承载国家赋予它们的任务。
那么做大做强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是需要合作,一起来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
竞争无法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实际上竞争往往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当把成渝两地放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环境、开放的市场中时,可以看到发展的舞台是很大的。比如放在“一带一路”这样的开放舞台上,只有抱团发展,两个地方的合作发展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力。
可以看到,在世界上具有真正强大影响力的产业,它一定是个集群,比如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德国的汽车产业,都是在这个地方聚集了很多的企业,而且很多的地方在做这个东西,而形成了其品牌。
尽管说完全没有竞争并不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面向全球开放的背景下,成都和重庆要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须是合作大于竞争。
封面新闻:具体的合作路径在哪里?
李敬:合作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合作,有时间顺序的选择,还有难易程度的安排。
首先是在体制机制上的融合。我们要从体制机制上要能够对接,又能够进行融合发展,就再也不能够各自为政,这一点就非常的重要。如果不打通的话,我们后面的合作就无法开展了。
过去可能认为这很难,但只要去做它就不难。以前我们这方面可能做的比较少,现在形成共识之后再做,就不会那么难了。为什么不难呢?首先我们的发展取向,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各自为政。另外,最近两地已经做过一些尝试,应该说做得很好了。
两地实际上已经在合作做很多事情。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举行了第一次视频会议。四川省委书记,重庆市委书记,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两地的所有高层领导,都有参会。
4月25日的2020“蓉漂人才日”主场活动,特意邀请了重庆市人才工作代表团参加。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过去两个月,已经进行多次视频连线的会议。还有各个政府部门,各个区县,两地的口岸、班列,这两个月都在紧锣密鼓的做深入的对接,推进合作。 这些都是两地迈入深入合作的重要标志。
第二,我们要做好互联互通这样的合作基础,这个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互联互通的路网建设,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一定要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视野来设计,要把双城经济圈置于全球舞台上来,而不是仅锁定四川,或者重庆来设计。
以开放的通道为例。现在有成都过来的货,很多是先到泸州港,然后进入长江水道,然后再出海,这是过去的一种主渠道,这个通道我觉得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还有经济主体它的需求是更多的选择,比如说从成都来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到达州,然后到万州,融入长江黄金水道,这样出来也是一个很好的通道,并且这个通道的时间成本更少。
根据不同载重的货船,选择不同的港口、路线,这些都需要去谋划设计开放通道,来将双城经济圈能够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相连。
这些工作要做起来之后,就真正能带动一些相邻城市的开放。比如说达州这样的城市,目前看来依旧是比较封闭的,为什么?它离成都很远,又不属于重庆。如果说双城经济区建起来后,有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这样的地方,他们就很容易涌入长江水道了,像这样过去较为封闭的地方,可能就进入了相对开放的前沿。
第三个方面的合作,在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我们要在开放的平台上进行很好的合作。应该说,成都、重庆在内陆开放方面,已经是全国走得最早的,而且也是成熟的。你看中欧班列,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开出,然后紧接着成都也开行了,并且两地班列的运行占比是很高的。另外还有西部陆海新通道。如此看来,双城经济圈已经拥有三条出海的主通道。
我们要加强合作,就是要彻底摒弃在通道建设与利用方面的竞争,比如过去存在的不同补贴方式等,真正合作起来,两地特别要着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
我觉得还有开放的口岸建设方面,也要进行合作,包括建设成渝城市群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提升保税港区、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开放功能,扩展进口指定口岸功能等。
必须要说,通道上的合作已经在做,和老百姓生活最相关的,就是你看我们现在开车,在两地来往,高速路上是不需要停换的,是畅行的。不会有“出省”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个要合作推进的,就是要做大产业。目前川渝两地在国际上并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两边要整合,比如说电子信息产业,两地各自的体量都比较大,且各自有优势,像重庆的终端生产,成都的电子元器件;还比如汽车,两地的体量都不小。
围绕这些优势产业,就要做好产业链的规划,在双城经济圈打造一些世界级的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只有做好这些产业,它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并且,具有国际影响的产业,对其他的产业带动力是比较强的。
封面新闻:成渝两地的强强联手,是否有“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风险?周边城市的出路呢?
李敬:“双城”肯定是重庆和成都,这两个重要的集合他们自身要做大。另外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要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所以在做大两个集合的同时,要能够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当然首先要能够使双城经济圈内部的二级城市能发展起来。那么如何才能够产生带动作用呢?我想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充分发挥成渝两个核心城市的带动功能,而带动的功能怎么来体现呢?比如说在产业链,在开放市场等这些方面,就要能够把这些周边城市,卫星城市和节点城市融入进来,要让这些城市融入到“双城”的产业链,能够融入到两个核心城市的开放平台。
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例子了,比如说四川的邻水,它紧靠重庆,把几乎8成的产业融入到了重庆的产业链,成为重庆主导产业上的一环,实现很好的融合。那么它如果要搞开放型的产业体系建设,也就很容易通过双城经济圈开放的平台进入大通道。
现在成渝就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梳理这些二级城市,根据他们所在的区位,与重庆或成都的距离关系,来谋划其发展战略。
封面新闻:可以怎么来分类吗?
李敬:在成渝经济圈,应该说周边的城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就是处在两个核之间的,比如遂宁。诸如这样的城市,其定位应该是“双核”能够互动的桥梁和枢纽。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形成“双核”之间的交通枢纽,要形成“双核”之间的一个交易中心,相当于贸易中心、商贸中心。这些地区应该通过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来使成都和重庆的资源能够得到交流整合,这是主要的发展的方向。
另一类地区什么地区呢?只离重庆较近,或只离成都较近的,这一类地区就要采用融入主城战略。比如离成都比较近的地方,就是尽快融入成都,借力成都被带动起来。这里又可以提到之前说的邻水,就是距离重庆近,但远离成都的地方,它就是很好融入了重庆。
第三类就是离成渝都很远的地方了,比如川东北的达州,渝东北的万州、开州、云阳等地区,这些地区他们就必须要“独立门户”,换句话说,就是要形成新的第二梯队的增长极,要能够独立成长起来。
摄影 杨涛
封面新闻:据您的了解,成渝两地已经迈出了哪些合作步伐?
李敬:除了我之前提到的,再比如说我们在人才上,最近川渝两地签订了相关的建设协议。试图打破政策壁垒,比如重庆评选的英才,拿到“英才卡”的人,在四川同样可以享受相关的待遇;四川的人才到重庆,也可以享受相应的待遇。
种种方面的政策,已经在推动了。再比如说还有一些科技创新的领域,都签了相关的协议。
这些协议的签订,也就是意味着双边的政策会逐渐走向融合,不存在各自为政、各自为战。
封面新闻:在成渝合作共赢的过程中,周边地区的机遇在哪里?
李敬:从增长极的理论来说,它的作用要发挥,实际上是有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就是成为增长极“集合”的成渝双城,往往会吸收、吸引更多的资源,周边的资源,甚至全球的资源,这是“集合”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增长极的第二阶段是什么呢?“集合”做大了,它必然会反哺,会带动周边也发展起来。
在两个阶段,怎么来平衡“集合”和周边的关系,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来平衡关系,首先在这个区域内,还要培养更多的增长极。比如刚才我讲的,远离成渝的地区,率先去做一些增长点。
第二就是,在做相关的政策设计时,还是要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来引导资源在经济圈内高效率地分配。
这里就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叫作比较优势。在引导资源分配时,要结合地方的条件,按照各个地方的不同优势,严格遵循发挥出比较优势的原则,去制定相关政策。
比如说旅游资源,重庆达州、城口的一些地方风景很好,那它的这种优势就要发挥出来,政策就应该是激励他们在旅游方面做好做强。不能说所有的推动促进政策,都用在一个地方,这是不科学的,挖掘各个地方的增长潜力,并且给予合适的政策,才能吸引匹配的资源,进而吸引人才等等。
接下来是做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准确做好调研,挖掘出地方上的比较优势,是各地都应该做好的功课。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