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慎细实铸就“大国重器”!揭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背后的故事

川观新闻 2020-05-06 16:45 31150

王玉磊 川报观察记者 吴浩 摄影 屠海超

5月5日18时00分,随着“轰隆隆”的巨响,仿佛平地一声惊雷,身躯庞大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拖着火红的尾焰直冲云霄,耀眼的光照亮了海岛椰林上空洁白的云朵。“成功了!终于成功了!”指控大厅中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各自的岗位上凝神聚力、严阵以待的参试人员们尽情地欢呼鼓掌,相互拥抱,多日来心头沉重的压力终于一扫而空。

“向疫战、向天行,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几个月,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在任务失利带来的阴霾中,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科研骨干们卧薪尝胆,迎难而上,狠抓航天发射质量建设,在重重压力下艰苦奋斗,秉持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将每一个细节打磨到极致,为任务的成功夯实基础。

关键词:质量意识

“如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元器件、每一项操作工作都按90%来做,看似‘优秀答卷’,但是5个90%相乘就是‘不及格’。”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多年来,这句脍炙人口的航天质量标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砥砺初心、勇往直前。“一颗螺丝钉,别看小,缺了就不行。”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举办的航天质量大讨论中,来自一线航天人的话语掷地有声。

不少人将发射次数多、重大任务多的2019年称为“中国航天超级2019”,而今年,中国航天将进一步延续“超级模式”,实现我国向空间站、月球、火星的探测。

然而,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航天发射任务带来了巨大考验。“疫情必须防控,任务不能停止。决不能让疫情影响国家重大发射任务!”面对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凝聚思想共识,理顺“五条链路”,积极发挥发射场区指挥部、任务指挥所、质量监督组、阵地领导小组和党支部等各级组织作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武器。

“如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元器件、每一项操作工作都按90%来做,看似‘优秀答卷’,但是5个90%相乘就是‘不及格’。”在中心召开的质量工作会议上,中心领导的一番话让全体人员绷紧了“质量弦”。

2月中旬,由于任务发射窗口要求严苛,加之当时疫情来势凶猛,不少科技人员在家隔离,发射场人手变得极为紧张。“人在阵地在!大家当时都憋着一股劲儿,决心用发射成功增添战胜疫情的信心决心。”文昌发测站箭体动力室工程师赵飞说。

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运行一体化管理体系,强化质量意识,是发射成功的制胜密码。他们把质量意识培育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质量文化宣讲、先进典型宣传、事故案例警示等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意识、引发自觉,确保了一体化管理体系落细落实。

漫步在发射场,随处可见的是“万无一失、圆满成功”“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等质量文化标语。此外,中心编印《质量文化手册》,下发给每名岗位人员,帮助大家熟练掌握每个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规范要求,真正把严守制度、依规操作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发射任务前夕,记者走到发射塔架旁,看到岗位人员正在开展应急演练。火箭分队、地面勤务分队、机动消防分队……11支阵地应急分队有序出动,按时到达定位区域,确保应急处置迅速及时。

关键词:科技创新

发射场运用“大数据”理念,以试验任务网络为平台,实现试验信息全维共享、设备远程状态监控、故障智能诊断、辅助决策、试验信息实时集成显示等功能

不同于去年底发射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采用“一级半构型”,高约20.5米的整流罩大约占了整个火箭的一半。火箭级数的减少大大减轻了火箭起飞重量,并提高了安全系数,这对于强调成功率的载人航天工程而言至关重要。

作为我国最新的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之初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出年千万元科技推动计划、研究应用信息处理自主可控技术、加强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建设等“组合拳”,成功实现了多个重大技术创新突破,大大提升了航天发射的可靠性。

文昌发射场采用的是新“三垂一远”测发模式。在火箭转运现场,记者看到,测发设备与火箭实现了整体转运。

据了解,为优化工作流程,满足火箭高可靠测试发射需求,发射台配有测试工作间、发电机组、空调机组及发射支持设备。前端设备和箭地连接装置通过发射台与火箭连接,随火箭整体转运至发射区,确保技术状态在转场前后保持一致,减少发射区工作周期。

在铜鼓岭测控点,UPS电源系统是设备执行任务的“保命线”,但由于其对环境温湿度要求较高,高效维护成为难题。工程师刘持超发现问题后,立刻开展研究,经过“五加二”“白加黑”的努力,一套温湿度实时监控系统应运而生。“这套温湿度实时监控系统不仅解决了UPS监控难题,还将全部测控设备和重要机房点位的环境温湿度数据全部采集,一旦环境条件超出设定范围就能立刻告警。”刘持超说。

唯改革创新者胜。据发射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射场运用“大数据”理念,以试验任务网络为平台,实现试验信息全维共享、设备远程状态监控、故障智能诊断、辅助决策、试验信息实时集成显示等功能,为各级各类人员提供准确、便捷、全面、直观的智能化信息服务;通信系统利用华为自主研发新技术,建成了业内首套基于软交换体制的自动电话交换系统;指控中心计算机系统以国产软件和开源软件为基础,率先实现了信息系统国产化。

关键词:精益求精

“我们强化‘新型’‘首飞’意识,高度关注数据判读,与判读标注、前期任务数据、出厂测试数据一一比对,加强包络分析和差异化分析,不放过任何疑点。”

“早在春节之前,发射场科技人员就已经做好了迎接火箭进场的准备工作。火箭进场后,为争取宝贵的测试时间,大家每天忙得连轴转,往往一枚火箭的测试工作刚完成,又立即赶到另一枚火箭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场运输、水平测试、垂直总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我们强化‘新型’‘首飞’意识,高度关注数据判读,与判读标注、前期任务数据、出厂测试数据一一比对,加强包络分析和差异化分析,不放过任何疑点。”此次任务“01”指挥员胡旭东介绍。

“01”指挥员的职责不仅仅是收集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在统筹任务总体进度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系统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

“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每一枚火箭都凝结了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01’指挥员是发射任务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那么多人共同的努力荒废掉。”作为发射场系统的牵头人,胡旭东协调生产厂家和航科集团,共同研究风险防控对策,大家常常因为一个细节争论得面红耳赤。他还带领各系统完善任务总体文书和应急预案,开展了50多项应急演练项目,确保状态受控。“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将执行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等重大任务,我们也想为新一代指挥员留下些经验,这是航天人的传统。”胡旭东说。

为了确保发射日当天回转平台顺利打开,地勤系统负责人王杰和同事们连续几个昼夜改进应急预案,开展了数十次应急演练,梳理出系统中存在的单点失效设备,并针对单电设备准备备品备件、制定应急措施,保证回转平台打开万无一失。

在发射场内发生过一件至今都让人记忆犹新的事件。在一次液氢真实介质调试中,200多立方米的液氢准备转入贮罐。液氢是高能推进剂,一旦发生泄漏,一丝静电都能引起剧烈爆炸。转入口令即将下达,贮罐操作手周金辉突然发现焊接处表面的肥皂水有细微气泡冒出,他马上将险情上报,并对现场100多个阀门、200多个连接口按毫米检查确认状态,最终化解了一次重大险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心针对部分一线指挥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受疫情影响不能上岗的情况,择优选派责任心强、能力突出、业务过硬的骨干代理职务、负责工作,用中心特色“螺丝钉”精神教育鼓舞上岗人员,培养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用任务实战加速人才培育孵化。

这次任务中,涌现出了临时领命“说干就干”的厂勤系统指挥员任欢、科研创新“一姐”刘巾杰、发射塔架“守护者”高鹏、测控设备技术“大拿”管士磊等任务指挥、科技创新、技能操作各类人才骨干。

新火箭托举新梦想,新征程开启新纪元。在实现航天梦的路上,文昌航天人像一颗颗航天事业的“螺丝钉”,也将拧紧手中的每一颗螺丝钉,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