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圈

人民网_党史频道 2020-05-08 09:02 31627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青年一代既需要借良友之力成长进步,也需要得诤友之助警发砥砺,如何经营好朋友圈就成了广大青年需要求索的课题。莫志斌主编的《青年毛泽东的交往》一书,选择青年毛泽东交友中的一些典型生动事例,向读者作客观的介绍和叙述,可使处于成长期的广大青年读者,在领略伟人风范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

如果,你的微信朋友圈中突然蹦出一则征友启事,上面写着:“本人乃一介布衣学子,欲求志同道合者,结为挚友,凡肯吃苦耐劳、舍身成仁、意志坚定的,我都来者不拒。求转发!求关注!求加好友!求见面详谈!”你会作何感想?

105年前,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22岁的毛泽东,曾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向长沙各校发出一则《征友启事》,启事是用土纸油印的,文章写得流利,字体刚劲有力,大意是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做朋友,并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最后,还引用了《诗经》上“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两句诗,表示自己求友心切。

启事发出后,陆续有人写信回复。毛泽东先后约几个响应的人在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会面。据罗章龙在《椿园载记》中回忆:“是日,适久雨初晴,丽日行空……润芝建议到院子觅一僻静处倾谈……我们就坐在一长条石上,直谈到图书馆中午休息时止,足约二三小时始别。”“谈话内容涉及很广,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以至宇宙人生等等。”

《征友启事》从开始的几个人到后来的几十个人响应,在毛泽东的周围逐渐云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他们组成了新民学会的核心力量。

毛泽东以如此不拘一格的方式主动求友,体现出了他人格方面的三个特质:一是行动力极强,想好了就做,绝不拖泥带水;二是勇气过于常人,为了追求理想,敢于主动走出舒适圈;三是具有系统性思维,想要短时间内达到团结大量志同道合者的目的,必须出奇招制胜。由此可见,求友意愿的强弱,是能否成功构建朋友圈的前提。

青年毛泽东为达“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而“取友为急”,求友心切,但他有严格的交友准则,“道不同,则不与谋”。其同学陈赞周曾评价毛泽东说:“择友甚严,居恒骛高远而卑流俗,有九天俯视之概。”

共同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是青年毛泽东交友的思想基础。他主张青年人要有高尚的志趣,多关心“国家及天下大事”,把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他与朋友们“约法三章”,不谈金钱、男女之间的问题和家庭琐事,只谈论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这样的“大事”。足可见其思想交流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也因此,他才能结交像杨昌济、黎锦熙、徐特立、蔡元培、李大钊这样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良师益友。

有一次,毛泽东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原来约定要讨论社会问题,不料这个朋友却侈谈起生活琐事,还当着他的面把佣人叫来,为买一点肉的事吩咐半天。毛泽东很生气,认为这样的人不配做他的朋友,以后便不来往了。青年毛泽东经营朋友圈的经历启示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和志向是圆的半径,这个半径越大,你拥有的世界也就越大。

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青年毛泽东在交友过程中体现出的已不单单是一种让少数人受益的互助精神,而是一种为全人类幸福的博爱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作源引,青年毛泽东经营的朋友圈有如磁场一般,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志同道合者加入其中。

毛泽东曾经指出:“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这既是毛泽东晚年对自己交友的总结,也一语道出了友谊能否长久维系的本质,即不能“予取予求”,应“互相帮衬”。

早在少年时期,毛泽东就非常乐于助人,上私塾时,他经常把自己带的饭菜留给家里穷苦的同学吃,而自己却饿得头晕眼花。情感相依、生活互相,是毛泽东终身奉行的与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根源于其母文七妹的真诚善良,富有同情心。毛泽东的《祭母文》就是明证:“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新民学会成立不久,罗章龙准备赴日本留学。毛泽东写了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相赠。诗中说“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对比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观点,不难发现,青年毛泽东在选择职业方面与青年马克思有着高度一致性。他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青年人要选择最高尚的事业: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生!(丛颖)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