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志:山水相依⑧|成都向东重庆向西 撑起中国经济第四极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4-29 07:30 110080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杨晨

北纬30度,是一条地理学家划出的虚拟线。神秘而又奇特,贯穿四大文明古国,壮观的自然风光、璀璨的古代文明和神秘莫测的宇宙力量都汇聚在这里。

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都在这条线上,长江、密西西比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均从这里注入大海。

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南昌、南京、杭州、宁波、上海,从西向东,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排列在这条纬线上,仿佛一条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长龙,遨游天地间。

是巧合,也是来自命运的必然。成都和重庆,因为地理位置成为“幸运儿”。同在四川盆地“聚宝盆”中,汲取着来自北纬30度的滋养。成都地形平坦,从李冰开渠,缔造都江堰的时候,就被称为“天府之国”。重庆水路发达,依托长江,拥有西部地区最好的码头。在地理环境上,这两个城市是中国最优秀最有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地方。

同沐三千年巴蜀之光,拥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地理,成渝两子,如何在差异中互补,互补中交融?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相向发展,由此撑起的中国经济第四极,正在重构中国西南版图。

锦江之夜。图/人民视觉

成都:濯锦清江万里流

“慢时光”中蜕变的国际化大都市

横跨四川盆地、川西高原两大自然景观,成都兼有山景、平原、丘陵之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均气温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中国偌大的历史版图上,成都是唯一建城以来城址以及名称从未更改的城市。从总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的西部小城,到城市面积超过1.4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从“慢时光”中蜕变成国际化大都市,她的风韵万千和“网红”标签,让五湖四海来客心甘情愿地“打卡”。

全国最长的纵向中轴线道路,有70米宽,约27公里长,这是成都的人民南路,被称为天府第一路。如果你初来成都,从机场一路向北,就会邂逅这条老成都人印象中的“最宽的路”,这也是成都最大最重要的南北干道。华灯初上时,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成都的魅力并不止步于热闹的车水马龙中。

对于外地人来说,没去过宽窄巷子,都不好意思吹牛到过成都。其实在20多年前,这里还是相当清静的老成都街巷。这里保留了川西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相融合的独特风格,改造重建时秉持了“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把建筑和街道中时间的痕迹完美地再现。这里的“慢时光”有着治愈的魔力,让慕名而来的人们,沉浸在“休闲安逸”的成都生活美学当中。

春熙路,大名鼎鼎,她是成都第一条以“路”命名的街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在现代商业和城市文脉中叠加,这不仅是承载了成都人民回忆的地方,而是与国际化时尚接轨的春熙路。

千年大慈寺,国际范儿十足的太古里,历史与潮流,无缝对接。四合院和天井还是原汁原味,大慈寺的阁楼红墙,相融于精致、高端的新时尚打卡地,毫不违和。灯火阑珊中,这里是成都。

重庆洪崖洞夜色。图/人民视觉

重庆:天生内陆 享受“沿海”机遇

8D魔幻 想不火实在太难

位于盆地东南川东平行岭谷,介于华蓥山与铜锣山之间,只看地势,重庆似乎没有成为大城市的潜质。然而,长江之利是其崛起的最大因素。整个城市发端于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依托于长江强大的河运能力,天生内陆的重庆享受到了“沿海”城市的待遇。

大山大江造重庆。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山城重庆总给人一种磅礴中险峻、广大且致远的形象。

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在大山峻岭中穿梭且奔涌向前,承载着记忆,又见证着变迁。

在这样的山水格局中,重庆人依山而居,临江兴业,刻画出别样的城市风貌,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气质。

往昔,人们多用雾都和山城来称呼重庆,现今,更多人却喜欢用“魔幻”来形容它:依山错落的楼房,穿楼而过的轻轨,令导航“沉默”的立交……让重庆一夜蹿红于网络。而这些得益于基建飞速发展的产物,依托的是重庆大山大江的风貌,延续的是重庆千年不变的气质。

六七年前,网络上一张洪崖洞夜景和《千与千寻》场景的对比照,瞬间将一个新地标迅速推上全国网红胜地。近乎漫画版迷幻的夜景,符合了所有人心中的想象。

对于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洪崖洞所代表的巴渝建筑文化,是无法取代的情怀和记忆。追溯千年,除开洪崖洞,弹子石、大佛段,渝中区十八梯、建兴坡、临江门、石板坡等地都是以前吊脚楼聚集地,依山就势,沿江而建。

民国时期,陪都重庆涌入大批商贾高官,洋楼增多地价上涨,劳苦百姓大多就被“赶”往江边,在峭壁旮旯里搭起蔽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重庆码头需要的力夫越来越少,从吊脚楼里搬出的人越来越多。一间间残破且空荡荡的吊脚楼,在历经几十年风雨不倒后,最终还是沉默于耸立的高楼中。而当洪崖洞重新亮起,记忆又被重新包装。

与此同时,大家又逐渐发现了重庆的其他令人惊叹的建筑。依靠着网友们的想象力,穿楼轻轨、皇冠大扶梯、黄桷湾立交……这些重庆人早已习惯,犹如“上坡下坎”的平常,被塑造了新的城市“魔幻”。

4月22日,重庆洪崖洞和成都宽窄巷子高调“官宣”,两大城市地标级景区基于各自现有运营体系,在品牌联播、市场营销、产品互推和游客导流等领域开启深度合作。两地计划同期举办“成渝双城记”城市互动营销活动,未来,洪崖洞的5楼、6楼区域中将加入宽窄巷子元素,打造宽窄巷子主题场景。成都方面,也会在宽窄巷子打造洪崖洞。

双城要做强

必须要“拆墙”要牵手

杨继瑞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成渝双城,地理上山水相依,同在一个盆地,共享一江流域,成就一方水土,山川风貌塑造锦绣天府、两江山城,山水相依孕育同源共生的风物民俗人情。”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解读,有着蜀地千年历史底蕴的成都,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快速的国际化步伐,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聚焦于此。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新兴产业驱动的经济活力、观念前沿的消费能力,让成都的城市发展一路走来不断收获各方关注与肯定。

重庆依山而立,傍水而兴,山环水绕,境内长江、嘉陵江、乌江等纵横交错。先民习水而居,“靠水吃水”,沿江形成了许多码头。码头的商品交换带来码头的繁荣,逐渐形成集市和场镇。码头百物聚散,船工、纤夫、帮派、挑夫、商贾、平民聚集,饮食、客栈、会馆集结,三教九流、千役白工各显神通。码头生活是一幅世俗风情长卷,构成独特的码头经济。码头因商品交换逐步形成集市和场镇,水兴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成都与重庆的差异,恰好是双城可以互补互融的部分。

杨继瑞表示,从城市地理的角度来看,成都属于盆地,重庆山城,使地缘、经济、地理和产业配置方面都呈现差异。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成都是个消费特色比较浓郁的城市,唐代就是“扬一益二”的地位。适合更精细化的、跟消费直接联系的产业。平原的面积广,消费的支撑力更广,适合建设国际消费城市。

他指出,重庆沿江,可以做大型的制造,以及适合江海联运的项目,所以有很多大型的制造业,而作为口岸城市,重庆互补了成都的交通。

经济共生,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出现了一个城市向一个大的片区、一个城市群来拓展的趋势。不管是价值链、供应链、消费链,都突破了一个城市行政区划的范围。”杨继瑞认为,大经济圈、大湾区、大城市群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和趋势。

他强调,不管是从世界级的城市群来看,还是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来看,都为双城提供了榜样。成都和重庆要想在中国最大的经济回旋余地,就必须联手。

做强,必须要“拆墙”,必须要牵手。特别是要抓住疫情后,世界产业链重构的机遇。在中国的大后方,真正成长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创新发展

是新时代成渝发展的关键所在

王德忠

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泸州市智库专家

巴蜀山水相依、血脉相连、人文相通,千年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圈。巴蜀文化虽然一体,但各自富有特色。重庆人热情、奔放、敢为天下先,富有创新精神。成都文化底蕴深厚,犹如稳重、包容的贵族,商业文化十分发达。

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泸州市智库专家王德忠表示,重庆人的创新力与成都人的商业运营能力是创新发展所需要的两大稀缺资源,如果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爆发出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重庆人在火锅产品创新,成都人在火锅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方面,已经进行有效结合,效果不错。”他提及,著名火锅“谭鸭血”就是成功范例之一。“旅游的众多名片,让两地可以实现文旅共生融合。成渝文旅资源富集而独特,联合开发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的网红文旅产品,比如川渝古镇游(包括古街区,如锦里、宽窄巷子、太古里、磁器口、洪崖洞等网红景点)、川渝精品游、川渝特色乡村游、川渝内河游(以三峡游为龙头)等,市场潜力巨大。”

成都与重庆两大上千万人口巨型城市,是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同处四川盆地“聚宝盆”,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加速以成都为核心的平原都市圈、以重庆为核心的一小时都市圈相向发展,带动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渝东北与渝东南两翼融合发展。王德忠指出,成渝交通互联互通优势,可以深化产业分工协作。“比如,重庆是我国有名的工业基地,汽摩、机械、计算机等产业十分发达,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资源富集。重庆可以把汽摩配套产业转移至四川毗邻区域,带动成渝腹地发展;成都利用资源优势,配套重庆汽车电子、机械电子产业发展,推动双核高端共振。”

另外,四川大宗产品可以借道重庆港口,宜宾、泸州港与重庆港联合协作,再次开发利用黄金水道长江,开展多式联运,一体化发展。

飞机上俯瞰山城沿途风景,美如画卷。图/人民视觉

万里川江巴蜀情

山水相依孕育同源共生的风物民俗人情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进程中,血脉的涌动从来不会停滞,长江黄河也如此奔腾不息。

万里长江从四川宜宾开始汇聚,自西向东,勇往直前。长江干流横贯重庆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据记载,从重庆出发,到万县(今万州)途中,要经过水葬、上珞碛、下珞碛、柴盘子……接二连三全是浅水区,且航道狭窄弯道多,处处是险滩,道道鬼门关。

虽然“夔州险过百牢关”,但重庆人仍“轻舟已过万重山”。爬坡上坎,乘风破浪,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唱出属于他们奋勇前行的川江号子,唱出气魄,唱出胆量。南宋末年,钓鱼城以弹丸孤城,用重庆人的血性,抵抗强敌达三十六年之久,击毙蒙哥汗,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一大奇迹。

抗战时期,这座城市的凛然和无畏的精神,进一步锤炼。松林坡上,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里,革命者们表现出对信念的坚守和智慧,如今仍是当代中国应对挑战,突破困境的重要精神支撑。重庆,也根植于深厚的红色基因,将这样的红岩精神保留并融入与城市发展中。

成都,也是一座在水边生长的城市。1287年前后,马可·波罗辗转来到成都。他的文字中,宛如看到另一座威尼斯。马克·波罗看到的锦江:“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商贾乘船“往来上下游”,渔人拉网捕鱼,“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在水边,杜甫吟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

都江堰。图/人民视觉

始建于公元3世纪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利用江河出山口出的特殊地貌、水脉、水势,仅仅用了“深淘滩,低作堰”这六个字,便驯服了大自然最为凶悍的水神,在几千年的光阴里,为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提供了庇护和濡养。都江堰的水孕育了成都平原,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成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虽饱经战乱仍能在原址上得以重建复兴。成都人乐观豁达,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骨子里又带着自信和骄傲。

大浪淘沙的川江纤夫,唱响了川江号子,成为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瑰宝。川江号子,是包括长江、嘉陵江在内的川江流域中,船工拉纤时一起合唱的民间歌唱形式。它的歌词,就是船工对抗天险的情景写照。其既调动了船工的工作热情,又统一了动作,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渝东南地区,苗族、土家族世代聚居,他们将生产和劳作中的各个场景与音乐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美而动听的民歌,将生活和民俗融入歌中,也让歌寄托美好和希望。

特殊的环境,铸造出两地人民坚毅且无畏的品格,同时又孕育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

专家访谈

魏晓龙

MRICS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会员、渝中区政府招商顾问、戴德梁行重庆公司总经理。

曾负责重庆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研究、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业态升级规划、重庆寸滩保税港片区产业升级项目、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项目、沙坪坝磁器口片区业态升级项目、重庆空港商圈产业规划、茄子溪码头转型升级、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重庆科学城陕建西南总部等项目。

封面新闻:在人们印象中,西部城市大都小而狭长,往往被周围的山无情地束缚在中间,就像戴了一个紧箍咒,难以突出“重围”。然而,成都和重庆的分布却出其不意,让世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平原在西部城市崛起中起到的作用。两个城市的地理如何影响城市发展?

魏晓龙: 重庆和成都的地理布局各具鲜明特色。重庆四山围绕、两江环抱的独特城市风貌,在全国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最初由于山水阻隔,整个城市发展呈现“多中心、多组团”模式,而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与改善,城市在产城一体化、用地集约化、城市立体空间延展都有显著的提升,区域之间的紧密度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也更为合理。

成都处于四川盆地腹地,东有龙泉山脉,西有邛崃山脉,岷江与沱江不断冲刷,形成了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成都的城市发展是典型的中心圈层式城市发展模式,以城市中轴线为发展主轴,其商业商务资源更加集中,更易形成聚集效应。

近年来,成都提出东进,建设东部新城,重庆提出西拓,建设西部新城,在城市发展格局上,两地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在产业协调方面有很多合作机会。

封面新闻:重庆的洪崖洞、解放碑,成都的宽窄巷子等网红景点,被誉为是“不打卡就白来”的景点。您是怎么评价这两座城市的网红地标的?

魏晓龙:这两座城市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理特点,其竞争力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在我看来,两座城市的网红地标其实都是其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当代表达。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重庆承载着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人文底蕴。洪崖洞的建筑形态很好地再现了巴渝古都风貌,吊脚楼非常具有重庆特色。解放碑是抗战胜利的精神象征,同时作为重庆最早的商业中心承载了非常多重庆人的记忆。

成都作为巴蜀文化的中心,孕育了宽窄巷子、锦里等有蜀风水韵又有现代生活特色的文化商业街区。成都和重庆,虽然行政划分不同,但是生活习俗,语言交流,饮食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这是割舍不开的。在城市竞争力打造上,两地协同发展可以形成成渝都市圈独特文化属性的魅力,形成都市网红地标群。

重庆磁器口古镇夜色。图/人民视觉

封面新闻:您和团队参与过重庆解放碑、磁器口的升级改造项目,这些项目是如何让城市有机更新的?如何让2000年的风物历史,融入时代的?

魏晓龙:如何让一座城市同时拥有底蕴、气质与灵魂,这是城市更新所要解决的问题。

解放碑步行街作为重庆最重要的商业商务集聚区,可以说见证了重庆的历史变迁,也是重庆商业发展的缩影。2018年底,解放碑步行街跻身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之一,成为传统商圈转型的先行军,也是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引擎。我们建议针对解放碑现存的老旧物业进行改造盘活,对传统大众百货商场进行提档升级,积极寻找实力企业对空置物业进行改造盘活,在商业项目中注入当地文化,如渝中母城文化,激发商业活力。

磁器口作为重庆重要的一张巴渝文化名片,是重庆本土的文化的集聚地。但随着知名度的扩大以及重庆整体城市旅游热度的提升,磁器口现有的交通、风貌、业态、品质已经无法承担整体歌乐山—磁器口片区打造5A风景区的目标,秉承留存原生地貌和建筑风格,注入新功能,激发新活力的原则,我们首先对磁器口的历史文脉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提炼,找到值得留存的记忆;其次对其现状进行了优劣势梳理;并根据现代发展趋势和方向,寻求相应可利用载体,植入可发展业态,为磁器口注入新的生命元素。

封面新闻:您平时在重庆工作,也在成都生活。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您如何看待这两座城市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双城融合的今天,两座城市在城市名片打造方面,如何协作共赢?

魏晓龙:从绿色发展来看,成都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世界名片”,高起点规划建设天府绿道。同时,重庆把“两江四岸”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轴,沿着主城区长江、嘉陵江滨江岸线总长约394公里,打造成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一流生态滨水空间,达到“国际一流滨江带”品质水准,成为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两座城市在城市名片打造上都不约而同强调绿色协同发展,这是两地的共性,也是未来可以互相学习和探讨的发展方向。

同时,我认为,两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城市风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TOD城市发展模式推进城市及片区开发,成渝有望成为中国最佳TOD模式一体化实践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轨道交通、机场等交通基建一体化发展,可以有效串联城市重要节点、商圈的轨道网络,形成双城融合协同发展的局面,从而实现协作共赢。

评论 10

  • 楊大帥哥 2020-05-06

    成都重庆除了GDP总量以及人口其它方面离沈阳大连真的还差得远,我小时候在重庆待过2年,在成都的姥姥家也待了不短的时间,现在在大连,也经常去沈阳,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学过经济的人都知道,全世界80%的经济活动都在离海岸线200km的地方进行,内陆地区基本上只能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所以,中国的第4极很有可能还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还是甭想了。

  • fm9876578 2020-04-29

    山水决定了两地人的不同性格

  • LYH181122 2020-04-29

    向北才是正理。要不然蜀人还是那么小家子气!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