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评论|同源同根,“成渝话”里辨乡音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4-28 15:25 35802

□ 李晓亮

一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脱口而出。中国版图,纵横上万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还是举世闻名文明古国,那除生物矿藏丰富物产,非物质的历史文化类“遗产”,也不会少。比如,语言文化,民俗风情,经千百年积淀演化,同样蔚为大观。

这是文化之根,历史之源。“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是中国实况。在川渝两地,虽外地人,特别北方人一听成都话、重庆话,都默认是无差别的“四川话”,但在生长于斯的川渝人听来,还是很不同的。

上学时,现代汉语课老师要求严苛,被戏称“灭绝”。当时,课上点各地同学,亲身示范,方言发音区别。川内求学,同学也以川渝居多,但课堂上,同一字词,从不同地方四川人重庆人嘴里出来,却千差万别,“判若两字”。生平首次发现原来只儿时电视听过的《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感觉相差不大“四川话”,在“平上去入、阴平阳平”等声调音标注解下,差异如此之巨。

还有关于“川话差点定为普通话”的民间段子,川渝之人应都不陌生。这是语言使用者基数决定的。毕竟,除了六成以上,绝对第一的北方话,西南官话是第二层级里带头大哥。而成渝话,又是西南里第一主力。

“乡音无改鬓毛衰”。语言是身份标签,是文化密码,是刻入骨血的基因。哪怕曾因乡音与主流官话不符,而默默随大流改音入俗。但,其实方言背后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是改不掉的。

追根溯源,如做田野调查,学术研究,“成渝话”差别,也没两地人想象得那么大。这本是历史上数次大融合、大移民的结果。川渝山水相连,文化同源,最初官话成型,或都是因同一批同一地人,世代使用流传,自然演进。今人相见不相识,其实本是同源同根。在边鼻音、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组合变化里,于“成渝话”中可辨乡音。

既有滴血认亲的“血亲”,就有辨音认祖的“音亲”。语音流变,有学术考据,也可有地缘和经济、社会、乃至心理学意义上的探究。随着成渝一体化进程,双城辐射加强,经济吸附力下,语言文化方面社会同化,也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从十几年前开先河的《疯狂的石头》,再到近年口碑佳作《无名之辈》《受益人》等引爆全国,西南话、成渝话的独特文化魅力,随着此类高质量作品传播,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更多关注。川渝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自也会飙升。就如神曲《中国话》所说,全世界都在学,在听中国话,它自然越来越国际化。成渝双城崛起,或也能让人都认真听“话”。

评论 11

  • fm1032072 2023-07-17 发表于四川

    成渝高速发展,科技先行

  • fm00052 2020-04-30

    哈哈哈

  • fm00052 2020-04-30

    哈哈哈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