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志:山水相依①|成渝“好盆友” 亿万年前恐龙就爱互相“串门”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4-20 07:00 126240

成渝双城志 山水相依 第一章 同一个盆地


封面新闻记者 李逢春 杨涛

公元724年,正处盛唐时期,天下祥和。24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四川盆地。离开家乡,难免有点不舍感伤。出川途中,船行半夜,才华横溢的李白写下了这首后世耳熟能详,28字带了川渝5个地名的千古绝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青衣江也叫平羌江,它穿山越岭汇入长江,自古以来成为出川通道。摄影:杨涛

毫无疑问,李白走的是水路,从川西坝子进入岷江过平羌三峡(今四川青神县境内)、清溪驿(今四川犍为县境内),过渝州(今重庆市)出三峡离川,去实现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梦想。

1300年前李白走出盆地的经历,用诗歌形象描绘了成都、重庆两大盆地中心“山水相依”的天然联系。那么问题来了,李白出川,为什么不往北,偏偏往南然后往东走重庆?为什么去重庆就能顺流而下不费力,行船轻松才有雅兴赋诗一首?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寻找答案。

四川盆地向北向西都是山地,但顺水而下便可轻松出川。摄影:杨涛

4月初,封面新闻记者拜访旅游地质专家李忠东,他给我们从盆地地质演化、地质构造的角度,找到成渝“山水相依”科学层面的关联。从科学层面讲,远不止古代,遥推到史前甚至亿万年前,成渝双子星,就早已是密不可分、天然一家的一对“好盆友”。

成渝曾经沧海的友谊

中国有四大盆地,从小课本上就告诉了我们。打开中国地图,西南地区有一个近乎完美的盆状绿地,就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几大山系共同拱卫形成了这个典型的红层盆地,地理上的四川盆地,包括行政区划上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西部。

成都和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两侧,亿万年间有了曾经沧海的友谊。

台湾是宝岛,川渝有“宝盆”。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美丽富饶,人口密集,文化底蕴深厚。“盆子”里成都重庆一西一东,各自被众多小城簇拥,一条条高速、高铁,一条条江河,在地图上就像长臂手拉手。

亿万年前,成都和重庆已经有了曾经沧海的友谊。川渝人脚下的这块土地,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大水盆。四川盆地经历了海洋-湖盆-陆地盆地三个发展阶段。中生代三叠纪时期,扬子、羌塘地块向北拼合,现今川陕等区域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出现大规模的咸化海——上扬子蒸发海,规模达到5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四川省面积还要大。

四川盆地经历了海洋-湖盆-陆地盆地三个发展阶段,发展到今天的模样。摄影:杨涛

而后地球发生了强烈地壳运动——“印支运动”,四川盆地的边缘逐步隆起成山,四川盆地地区整体抬升,盆沿围了起来,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步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了湖盆,称为“巴蜀湖”。今天四川省的大部和重庆市的大部都处于湖中,后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四川盆地随之抬升,湖盆逐渐缩小,在盆地内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红色岩石,形成如今的模样。

也因为如此,四川盆地被学术界称为“红色盆地”,厚厚叠加的红层,构成了四川盆地的物质基础。如今,从东部的重庆到西部的成都,不管是丘陵还是山区,随处都可以见到这种红色的岩石。

沐川县境内的飞瀑。四川盆地内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红色岩石,被学术界称为“红色盆地”。摄影:李忠东

歪斜的盆地东水流

沧海桑田,山水构造,如今成都以平原自居,重庆以山城闻名天下。地质学上,成都冲积而来,重庆江水交汇。一般人的错觉,觉得平原特色的成都肯定比山城特色的重庆矮。但实际上,盆地西部成都平坝的海拔却要高一些,市中心一般有500米左右。东部的重庆却低得多,重庆主城江面约157米,再往下游忠县石宝镇约133米,到了奉节的长江面则仅仅约73米。

沱江蜿蜒东流,借水势而下,自古以来水路就是便捷的出川通道。摄影:杨涛

这样一说,从地质学角度就能很好的解释,当年李白从成都一带的川西坝子,选择乘船从重庆而不是其他地方出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白从成都平原下重庆,依靠了顺流的自然优势。去实现他的人生抱负,则契合了这句俗话的前半句。

李忠东翻开四川盆地地形图说,依靠专业测绘支撑,可以非常精准地一窥四川盆地的模样。四川盆地被四周的山脉包围,但它的形态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四川盆地更接近一个长方形,成都和重庆分列东西。

首先,它并不是像碗一样圆的,实际上更接近于一个方形。四川盆地被周围的山脉完美包围,但北西的盆地界山——横断山、龙门山要高,南东的大娄山、七曜山相对要低得多。

四川盆地山河纵横交错,江河几乎都沿西北向东南流淌。摄影:杨涛

盆地内也是倾斜的,实际上是个“歪盆子”——歪斜盆地。西高东低,作为外流盆地,盆地内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就形成了江河交错的地貌。四川的江河太多太多,四川之名也因此而来,渝字也是带水,都和这个有关。而且,因为地势原因,四川盆地的江河惊人的一致,都由西北向东南流淌,无一例外。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定义了盆地的江河水系,也从科学层面回答了当年李白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线路,这个线路是地质条件决定的,或者说是赐予的。

专家访谈 李忠东

李忠东,1971年生于四川雅安,现居成都。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四川省地球物理勘查研究院)副队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旅游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旅游地学专家、旅游科普作家。出版有《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天下四川》、《四川地质公园科普读物——世界地质公园卷(上、下)》、《大河奇峡——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等著作。


李忠东

A 青藏高原隆起 四川盆地温润宜居

封面新闻:成都重庆是四川盆地的双子星,山水相依,这个亲密关系的地理基础是什么?

李忠东:四川盆地能养活1亿多人,能培育两个大都市,是有地理基础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四大盆地,实际上盆地是非常多的,这四个是最大,最出名的。但四川盆地和其他三大盆地都不一样,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美丽富饶,人口密集,文化底蕴深厚。而其他三个盆地均处于西北干旱区,气候干旱,荒凉寒冷,人迹罕至,许多地区一片死寂,甚至是生命的禁区。

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美丽富饶。摄影:杨涛

我们知道四川盆地处于北纬30度附近,你打开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北纬30度一代大多是土黄色,是荒漠。本来北纬30度线上属于亚热带回归高压带,干热少雨,所以西亚几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所围绕的绿洲;而四川盆地很特别,地图上一个完美的绿块,这是一个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覆盖的红层盆地。

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美丽富饶。摄影:杨涛

这是为什么呢?这得益于青藏高原的护佑。四川盆地因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地质演化过程中,青藏高原的隆起非常关键,改变了行星风系,使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我国大陆东部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变得温润而得多雨。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才能孕育双子星,成都重庆在一个盆地里守护西和东,从地理基础上解释就不足为奇了。

在成都龙泉山眺望四姑娘山幺妹峰。得益于青藏高原的护佑,四川盆地温润多雨。摄影:杨涛

B 恐龙宜居家园 两地走动频繁

封面新闻:成渝双子星自古以来来往就很密切吗?

李忠东:不是自古以来,还能更远一点,实际上亿万年前,成都和重庆,或者说四川和重庆,就已经是密不可分的“好盆友”了。

从1.99亿年前的侏罗纪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四川盆地不断的地质演化,先后经历了从深湖、浅湖到河流、湖泛盆地等环境。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爬行动物恐龙也因此称霸一时。

重庆綦江木化石 李忠东供图

如今,四川盆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能承载超过1亿人口。在大概1亿年前,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是“宜居家园”了,不过宜居对象不是人类,而是恐龙。

1亿年前,当然那个时候肯定没有四川成都重庆这些地名,但脚下的土地河湖纵横,气候炎热,草木繁茂,是恐龙的天下。盆地中间还是一个大湖,那个时候四川盆地还不是现在的外流盆地,江河还没能在东部冲破山系阻隔,还是一个内流盆地,四周不断有河水往大湖里注水。那个时候的成都周边、重庆到处都是恐龙,环境巴适的很,真正叫做依山傍水。

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曾经是恐龙的天下。摄影:杨涛

封面新闻:两地恐龙的分布和交流如何?

李忠东:很多人都知道自贡有恐龙,其实重庆也很厉害,被誉为“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在侏罗纪时期,大家同属于古巴蜀湖,重庆尤其是渝西地区和自贡基本上同一地层,岩性基本一致。成都周边、自贡、重庆等地的恐龙化石分布面广、 数量丰富、门类众多、保存完好,还发现了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

重庆綦江恐龙足迹 李忠东供图

为什么四川盆地的恐龙化石多呢?原因有四个,一是盆地形成期与恐龙在地球上生活时代的一致;二是自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末期盆地处于湖沼广布,河流纵横,气候炎热潮湿,植物生长繁茂的生态环境,适宜恐龙生长和繁衍;三是盆地形成期一直处于湖泊、沼泽、河流相的沉积环境,是恐龙遗骸遗迹的埋藏有利条件;四是强烈的运动在盆地内形成向斜、背斜、隆起、凹陷,流水切割,风化剥蚀容易将化石暴露出来,才容易被我们发现。

学术界有这样的说法,自贡是恐龙公墓,重庆是恐龙之城。重庆恐龙虽然没有自贡的数量多,但分布面广,种类丰富,有不少享誉世界的明星级恐龙,更神奇的是,重庆主城是恐龙密集分布的地区。这是因为四川盆地本身就是亚洲甚至世界恐龙最密集的地方,自贡和重庆又是其中最密集的两大地区。

自贡恐龙博物馆里的恐龙化石。曾经的四川盆地植物生长繁茂,适宜恐龙生长和繁衍。摄影:杨涛

从恐龙化石研究就能看到当时川渝两地的场景是这样的:中间一个巴蜀湖,湖边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兴盛、森林茂密,成都周边和重庆的恐龙日子过的很舒服,也非常活跃,喜欢走动。你到我这边,我到你那边,来回串门,真正是好邻居,好朋友。

C 你有盐铁我有粮 统一六国大后方

封面新闻:从古代开始,巴蜀交流就很密切,那么从地理方面怎么解读?

李忠东:成都和重庆是四川盆地双子星,各在东西两端。刚刚说完了亿万年前,现在说到几千年前。早在几千年前,成渝双子星就已经以部落和国家的形态出现了,那就是蜀国和巴国。两个文明体系交流非常密切,西区以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古城群遗存代表,是农耕文化;东区以峡江地区的哨棚嘴遗存为代表,是渔猎盐业文化。这个完全就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地理决定了成渝两地的分工。

成都平原盛产粮食,古蜀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摄影:杨涛

成都一带为什么种田,重庆一带为什么产盐铸铁,都与四川盆地的地质形态和构造有很大关系。  双子星一个以农业立国,一个以盐业立国,一个盛产粮食,一个出盐铁,互为依存而不可分离,他们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先秦史上辉煌一地的“巴蜀文化区”。当年秦惠文王要一统天下,做战略准备之时,将目光盯到了四川盆地这个富庶之地,蜀提供了粮草,巴贡献了盐,最终他们都成为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后方。

D“上成都、下重庆”蜀道一点都不难

封面新闻:我们开始聊到,古代的时候成都要出去,大多会选择走重庆水路,两地因此联系非常紧密。为什么古代开始就这样选择交通方式呢?

李忠东:在四川,特别是成都重庆中间的一些城市自贡、内江的人,习惯上这样说,去成都是上成都,去重庆是下重庆,“上成都、下重庆”,是有地理原因的。  先说到很有名一句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写的,其实我们都上了李白的当,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说的蜀道难,其实是四川盆地往北突破大巴山和秦岭的蜀道难,那边的山路确实很难走,有可能他曾经经历过,不大愉快才写的蜀道难。

雅西高速穿越崇山峻岭,让天堑变通途。李白所说的蜀道难,其实是四川盆地往北突破大巴山和秦岭的道路。摄影:杨涛

实际上,蜀道多的是,不仅仅只是往北的金牛道一个。为什么我们非要走北向呢?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可以向南向东,通过水路突破山地的围困。之前我也说到了,四川盆地的江河几乎全都是西北向东南流淌,无一例外,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等,居住在盆地西部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些江“下重庆”,然后到达我们想要到达的任何地方。实际上,居住在四川盆地的人们早早也是这样做的,并没有被盆子围死。

封面新闻:也就是说,“上成都下重庆”其实说到了联络川渝、联络世界的作用。

李忠东:对,川江通道让成都和重庆携起手来,早在古代就一起通往了全世界。岷江尽管学术上不是长江地理上的源头,但仍然是文化上的源头。岷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先流经成都平原孕育出天府之国,又一路向南行于宜宾汇入长江,再向东直抵重庆,横穿四川盆地,成为成都与重庆的纽带,也成为联结古代双子星的桥梁。

制作精美的三星堆青铜人像。依托富饶的盆地,巴蜀地区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摄影:杨涛

大家知道三星堆的青铜器十分精美,但铸造这个青铜器的青铜来自何方一直是一个谜,研究表明这些青铜极有可能来自四川会理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是四川的会理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都距三星堆距离遥远,运输就是一个问题。前几年在三星堆曾经发掘出古码头遗址,解开了这个谜,证明当年这里水运十分发达,正是利用这些四通八达的水道。

再说说李白,你仔细研究他的很多诗,就会发现他虽然埋怨“蜀道难”,实际上他出入盆地,大多数还是向南向东走重庆的水道。比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比如“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是坐船上写的,不止是李白,包括杜甫、陆游出入盆地都喜走水路。一般有急事才走陆路,去当时的首都更快,不赶时间肯定走水路。

公交化运行的成渝列车,拉近了两座城市的距离。摄影:杨涛

E“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封面新闻:都说成都平原,山城重庆,地理差异听起来很大,那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李忠东: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其实贴这个标签也有点造成误会。大多数人说盆地盆地,一般会望文生义,想当然以为四川盆地像一个大碗,或一口大锅,或一个脸盆,所有的想象都受到“盆”字的诱导,底部要么像碗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要么像洗脸盆的底部,光溜溜的很平坦。

成都平原周边也多山。摄影:杨涛

实际上,四川盆地内是皱皱巴巴的,四川盆地的四周很多山脉都是造山带,比如东边的华蓥山不断的挤压形成。重庆是个山城,地形图上看到重庆一带很多跟皱纹一样的一排排山,那个叫川东平行岭谷,是世界三大褶皱山之一,褶皱山体中间也有很多的平坝子,比如渝西,也是盆地的组成部分,重庆是山城,但也有很多的坝子。

四川邻水五华山眺望重庆方向,平坝之中也有山峦叠嶂。摄影:杨涛

与此同时,成都平原是冲积平原,算是比较平坦的,但成都也有很多山,比如西侧的龙门山,东边的龙泉山,市中心还有一些小的浅丘,比如牧马山。成都现在要把龙泉山打造成城市森林公园。从地理上看的话,其实成都重庆真的是各有特色,但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成都平原上的龙泉山,山峦起伏。 摄影:杨涛

F 我有“火井”你有温泉

封面新闻:我看到成都,重庆还有四川不少地方的地名都和盐有关,能谈谈这个话题吗?

李忠东:还是刚刚说到的老话题,成都重庆双子星,整个四川盆地,物产丰饶,一定程度上形成资源利用的互补,都是得益于这个共同的家园——四川盆地的自然馈赠。四川盆地经过地质演化形成了囚海,比如地下有丰富的盐卤,有丰富的天然气,都和地质运动有关。地面上,成都重庆自贡是分开的,但其实在地下都是共通的,是同一个盐海。

传统的制盐方式。李忠东供图

刚才我也讲到了,重庆一带的巴,盐早在先秦就有了,还为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从汉代开始,现在行政区划的四川境内盐业开始崛起,比如自贡,因为盐业还一度非常繁华,那为什么它就能崛起了呢?地质条件决定的。因为决定条件是两样东西,一个是盐卤,一个是天然气,这两样东西都是四川盆地地质发育留给四川人的宝贝,正好可以配合起来用,抽上来盐卤,用地下的天然气来熬煮。

四川邛崃的古火井遗址 摄影:李忠东

不光是自贡,成都周边也有,比如邛崃有个火井,现在是个古镇,“蜀郡有火井,在临邛县西南。火井,盐井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天然气的地方,称为“世界第一井”,汉代的时候当地人就拿来熬盐用了,火井镇的天然气与井盐业,曾经让当地经济空前的繁荣。你再看看四川和重庆很多地名,盐亭、自贡、盐源等等,很多地名都能看出四川盆地盐业的背后,是四川和重庆两地盐业文化的频繁交流。

还有,重庆温泉多,重庆四周有七曜山、大巴山、华蓥山等山脉,重庆地区10多条山脉几乎每一条山脉都是一个“热水库”,都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这也是四川盆地地质演化的产物。

评论 44

  • 楊大帥哥 2020-04-30

    四川盆地1亿人2个大城市,辽宁省4000万人2个大城市,东北三省1亿人4个大城市,孰优孰劣自己看吧。

  • 人生拐点 2020-04-21

    [得意]

  • fm20316 2020-04-20

    哈哈哈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