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高海平:关于路遥的回忆

封面新闻 2020-04-13 14:08 39360

文/高海平

我1985年毕业后进入语文报社,在刚刚创办的《中学生文学》杂志担任小说编辑。杂志正式出刊是在1986年1月,正在积极准备出刊前的各种工作。为什么会创办这份文学杂志?

这跟当时的文学空前繁荣有关。新时期文学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先锋文学、反思文学、大墙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现象精彩纷呈,各路名家相继涌现,佳作层出不穷。中学校园里,怀揣文学梦的少男少女,自然不甘寂寞,跃跃欲试。他们写身边的故事,写自己的故事,写早恋,写苦恼,写乡情。这些小说、散文、诗歌,有的刊发在学校文学社团的油印刊物上,有的干脆把稿件直接寄给《语文报》。

报纸有个“发表园地”栏目,专门刊发学生作品。限于版面,无法应对这股来势汹汹的创作热流。报社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及时创办了主旨为“中学生写,写中学生”的文学杂志《中学生文学》,意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少男少女的文学梦。我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到了编辑部。

每天面对从全国各地中学校园雪片般飞来的稿件,既兴奋不已,又疲惫不堪。兴奋的是看到了那么多青春年少的文学天才,用生花妙笔写就的锦绣文章;疲惫的是日日埋首在浩瀚的稿件中,披沙拣金。曾有一个阶段,编辑们根本看不过来,聘请师大中文系的学弟学妹们帮忙筛选稿件。他们取稿件,都是整袋整袋的提取,场面十分壮观。他们的宿舍成了稿件的海洋,全宿舍人都在审阅。遇到好稿时会情不自禁,争相传阅。这些佳作会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我们的手中。编辑部和中文系之间建起了一条快速阅稿绿色通道。

1986年到1989年,《中学生文学》杂志发表了大量的中学生优秀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培养了一大批中学生文学天才。如今,活跃在文坛的有邱华栋、丁捷、聂作平、何葆国、洪烛、周瑟瑟、赵晓梦、马萧萧、李皓、蒲素平、唐荣尧、师永刚、左春和、叶匡政、姜红伟……当初都是从《语文报》和《中学生文学》出发,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旅。语文报社的这“一报一刊”,成了文学少年的黄埔军校。相当于如今文学爱好者心中的《诗刊》《人民文学》的地位。

《语文报》《中学生文学》声誉日隆,发行量陡增,好评如潮,广受关注。不仅在中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也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报社顺势而为,高屋建瓴,聘请了一批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担任顾问,力求锦上添花,精益求精,更上层楼。路遥就是报社聘请的顾问之一。

1986年12月,我应邀去武汉参加中南五省中学生文联第二届年会。7日夜,坐火车从临汾出发,9日早上到了襄樊。与襄樊四中的青年语文教师蔡顺华老师碰头,10日下午到武汉。武汉期间,拜访了语文名师韦志成老师,在水果湖中学参加会议。期间,我和蔡顺华老师,跟中学生有过两场讲座,共同畅谈语文和文学,写作与投稿等话题。会议结束后,我18日的下午到达了西安。

12月20日上午,前往陕西省作家协会拜访著名作家路遥。上午10时许,我找到了陕西省作协机关(建国路71号)。收发室人不少,正是取报取信时间,乱慌慌的。一进门,我问一位五十来岁的男同志,路遥老师的住处。老同志看了看我,反问道,你是哪儿的,找他有什么事?我说,我是山西语文报社的,路遥是我们的顾问,过来看看他。他说,路遥现在正在写长篇小说,顾不上给你们写稿子的。老同志以为我是来约稿的,先挡驾了。我笑笑说,我不约稿,看看他就行。老同志这才带我到路边,用手指了一下大致位置,我想起应该问他贵姓。他说,我也是山西人,我们是老乡。我好奇,问他山西哪儿的?他说忻州的,叫田奇。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叫田奇的老同志,是一位诗人,我惭愧当时读诗太少,有眼不识泰山。

我进去的是金家巷21号,路遥在第一单元,三楼东边那个家住。在《延河》编辑部的一位老师的指点下,我才叩响了路遥的门。开门的正是路遥。个子不高,黑黑的,显得很疲惫。他带着疑惑的眼光,问我,你是——?我马上报了家门。

他的客厅很乱,堆砌着杂七杂八的东西。他说刚起床,晚上加班写作,白天休息,这是大多搞创作的人的一贯生活方式。得知他自《人生》发表后,正在开足马力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已在《花城》1986年第六期发表,第二部目前一稿已完成,估计明年夏天定稿。我们就聊起了这部小说。

路遥的烟瘾极大,一根接一根地抽着。他讲话不带动作,慢条斯理,话语如清泉汩汩而出。《平凡的世界》计划创作三部,大约九十万字的样子,试图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手法展示八十年代陕北农村的生活画卷。作品中的青年男女不再是当年《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而是质朴、刚强的孙少平等新一代西部硬汉子;是善良、贤淑、纯情的润叶等新女性形象。作家停顿了一下,喝了口茶,继续说。当然,作为三部曲的长篇小说,不但反映农村生活,而且反映城市生活,总之是反映城乡交叉的生活,通过对城乡交叉生活的展示与思索,比较详细地、深刻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我拜访路遥,其实并不在这次出行的计划之中,返程到西安时忽发奇想,才有了这次拜见。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路遥一直是我关注的重要作家。热爱文学的人都明白,作家一般很少触及眼前的生活。因为,正在发生的事,无法判断它的价值和历史意义。所以,纷纷掉头钻到故纸堆里戏说、演义。而路遥却是敢于直面现实生活,勇于探索的、有使命感的作家,仅这一点就让人敬佩。《人生》的发表,震慑了读者的心灵,也唤醒了人们关注现实的目光。我对这部作品感触尤其深刻,作品所呈现的生活,就是我个人的生活,所描写的农村,跟我生活的农村别无二致。陕西和山西只隔一条黄河,两地的风俗民情基本相同。那些鲜活的农村生活场景,使我仿佛身临其境。

记得初读《人生》时,我刚好在乡宁一中复习班复习。城关镇的村民,为了学校公厕里的茅粪发生争执,晚上黑咕隆咚在厕所里打得不可开交,和《人生》中所展现的场景一模一样。我当时的感觉,路遥怎么那么了解生活呢?是的,作家把笔已经探入到了生活的底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已经完全融到了一起,势必产生出奇的效果和隽永的魅力。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甫一问世,我第一时间就拜读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那种宏阔,那种高远,那么气派,已经让我心中充满无数的期待,这才有了慕名拜访路遥的举动。

1985年的夏天,语文报社在山西大同举办了文学夏令营活动,路遥作为嘉宾参加了,我那时还没有进报社,错过了与路遥以及众多名家交流的机会。这次见面,谈起了语文报社聘请全国著名作家担任顾问等话题。中学生的文学热情十分高涨,作家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语文报》和《中学生文学》是两个重要阵地,作家和读者在这里可以互动交流,增进了解。事实上,也提升了报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路遥笑着说,你们的每期报刊我都收到了,办得不错。目前,实在太忙,以后抽时间给你们写稿。我表示了感谢。顺便问他对《中学生文学》杂志的看法,这是我格外关注的。他说,广告做得不够,应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等中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报刊上大力宣传。看来,他非常了解我们刊物的状况。我默默叹服,他这个顾问,确实“顾问”了。

由于时间关系,没敢多打扰,最后,我给他拍了几张照片。问他,《语文报》有没有采写过有关你的报道?他说,没有。我说,那我一定要写。他笑了笑说,不要紧。

交谈的时间很短,我告辞了。建国路上,人来人往,天气还好,也不太冷。

1987年4月27日,《语文报》第二版,刊发了我的署名文章《奋斗中收获希望——访作家路遥》,记述了这次采访过程,还配了美术编辑孙隽明的一副漫画作品。

想不到,1986年12月的唯一拜见,竟成永诀。30多年过去了,如今回忆起来,如在眼前。

【作者简介】

高海平,语文报社副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三部。

评论 5

  • 夜风逐马 2020-04-13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不朽的作品,路遥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 深夜与鬼 2020-04-13

    路遥有情怀而欠才气,眼界低了点.

  • 北海之滨 2020-04-13

    高老师记忆力真好!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