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造血” 四川渠县扶贫车间带动2.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封面新闻 2020-04-08 13:11 33812

正在加快发展的渠县工业园区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今年3月,总部在四川渠县工业园区的四川某制衣公司,再添一个“扶贫车间”——该公司在渠县土溪镇设立分厂,并在该镇人和社区成立制衣扶贫基地,直接吸纳就业65人,其中贫困户21人。

从2017年建立首个“扶贫车间”开始,渠县工业园区已正式入驻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47家,通过“扶贫车间”共吸纳解决全县贫困人口就地就业1.5万余人。通过建设“扶贫车间”,渠县成功利用产业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走出了一条企地结合、互惠发展的新路子。

扶贫车间让企业群众政府共赢

“我们村建立的‘扶贫车间’,是渠县的第一个‘扶贫车间’。”渠县板桥乡新塘村村委会主任唐明新介绍,2017年,该乡筹集200多万元爱心扶贫资金,在新塘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厂房。当年7月,渠县首个“扶贫车间”正式投运。

板桥乡新塘村的“扶贫车间”,建在农户家门口,是邦基服饰公司的直营车间。车间生产负责人陈中武介绍,这是该公司在渠县已投产的8个直营车间中最完备的一个。在这里务工,贫困户欧小勤平均每月都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

县领导带队到村社指导扶贫车间建设

“扶贫车间”的劳动力组织和宣传培训等工作由乡上负责,设备投入、货源组织和订单销售工作由企业负责。比照车间工人务工的工资总额,每月企业还将匹配5%的资金到村集体经济中。板桥乡党委书记王朝霞说,“扶贫车间”解决了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问题。

渠县经信局负责人介绍,把“扶贫车间”建在乡村,不仅能持续吸引渠县籍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而且解决了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难、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更解决了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等社会问题,实现了企业、群众、政府多方共赢。

已有30余个扶贫车间开进村社

渠县福安村位于渠县北部,距县城40余公里,是全县13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为帮助村民实现“打工就在家门口,务工务农两不误”的梦想,当地引进了一家制衣公司,将公司的车间直接设在村里,既解决了村民的务工难问题,又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我想留在父母妻儿身边,在家乡开创自己的事业,带动乡亲们致富。”该公司总经理田迎春是渠县板桥镇人,2014年返乡创业。目前,公司拥有6条生产线,职工200余人,年产值超5000万元,先后在多个省级贫困村创办缝制车间,就近就地招引150名贫困户进厂务工。

生产防护服的车间一派忙碌

疫情期间,渠县部分“扶贫车间”助力战“疫”,转型生产防护用品,并积极主动申请国际资质认证,向国外市场供应防护用品。其中一家制衣公司,已增加投资500万元,抓紧建设产能10万件的无菌化生产车间,专门生产医用防护服。车间建成后,有工作经验的贫困户工人,将择优被录用。

为做大做强服饰产业,打造西部国际服饰产业城,渠县先后引进了邦基、梦羽等10多家服装服饰企业,并利用空置的村小、村办公楼等场地,在全县各乡村延伸建立“扶贫车间”30余个,共吸纳解决全县贫困人口就地就业1.5万余人,带动2.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针对贫困户的免费就业培训宣传车

用系列政策支持巩固脱贫成效

渠县是一个有着150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40万人。随着国家产业由沿海向内地梯次转移,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趋势渐趋明显。渠县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导、乡镇设点、就近就业”思路,积极协助企业建立乡村“扶贫车间”,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为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渠县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入驻西部国际服饰产业城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西部国际服饰产业城企业用工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等系列政策;对工业园区企业在贫困村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的,政府还给予奖补激励机制。

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为提高贫困村民劳动技能,渠县引导企业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工程”,通过购买服务,公开比选技能培训机构,以集中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方式,提升贫困村民劳动技能。此外,渠县还从财政扶持、政务服务等方面出台了20多条具体措施,鼓励企业进农村建设“扶贫车间”。

在“扶贫车间”建设过程中,渠县就业局也积极为其提供用工服务,利用LED宣传车在贫困村巡回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同时,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扶贫车间”所在地开设免费缝纫技能岗前培训,实现了技能培训与家门口就业的无缝对接,让留守乡村的贫困户变成了务农、务工两不误的“两栖农民”。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